
摘要:目的 分析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及癌胚抗原(CEA)预测胃癌腹膜转移(PM)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本院78例胃癌患者,根据是否发生PM分为PM组(27例)和非PM组(51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AFP、CA199、CEA水平,分析胃癌PM危险因素,分析血清AFP、CA199、CEA预测胃癌PM价值,分析血清AFP、CA199、CEA对胃癌PM的影响。结果 PM组Ⅲ~Ⅳ期、低分化、淋巴结转移比例及血清AFP、CA199、CEA水平高于非PM组(P<0.05);Ⅲ~Ⅳ期、淋巴结转移及血清AFP、CA199、CEA升高是胃癌PM危险因素,中/高分化是保护因素(P<0.05);血清AFP、CA199、CEA预测胃癌PM的受试者工作特征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31、0.690、0.680,三者联合的AUC为0.888;胃癌患者血清AFP、CA199、CEA处于高水平时,其PM风险是低水平的5.000倍、4.176倍、3.800倍。结论 胃癌PM患者血清AFP、CA199、CEA均呈高表达,联合预测时具有可靠的预测效能,能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信息。
全球每年约有95万胃癌新发病例,其中46.8%发生在我国,临床发现,约10%以上患者在首次就诊时就已经发生腹膜转移(peritonealmetastasis,PM),是患者术后复发高危因素[1]。目前胃癌PM机制尚未阐明,且现有治疗手段效果欠佳,病理及内镜检查诊断操作要求较高,腹部影像学准确度欠佳,探寻简单、诊断效能良好血清学指标预测胃癌PM成为当前热点话题。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及癌胚抗原(CEA)在胃癌等多种肿瘤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能有效鉴别良性胃疾病和胃癌,且近年多项研究发现,AFP、CA199、CEA还与胃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有关[2-3]。因此推测可能有助于胃癌PM的预测,但仅依赖单一血清标志物检测可能会造成预测偏差。为此,本研究将分析血清AFP、CA199、CEA联合预测胃癌PM发生风险,以期指导胃癌早期合理干预。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回顾性收集本院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78例胃癌患者为分析对象。纳入标准:①均参照《中华医学会胃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4]诊断为胃癌;②PM符合《胃癌腹膜转移防治中国专家共识》[5]中相关标准;③指标检测前未进行放化疗、手术等治疗;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其他部位恶性肿瘤;②腹膜炎症、胃肠道穿孔;③伴随自身免疫性疾病;④存在感染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⑤其他重要脏器严重损伤。将其中27例发生PM,纳入PM组,51例未发生,纳入非PM组。
1.2检测方法
①AFP、CA199、CEA检测方法: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当天(治疗前)采集空腹静脉血5mL,离心处理(3000r/min离心10min,半径10cm)取血清,以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药工程有限公司SnibeMAGLUMIX8型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和配套试剂检测血清AFP、CA199、CEA,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②临床资料收集:详细询问、收集、整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基本资料(年龄、男/女)、病情资料(病变部位、TNM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最大径)。
1.3观察指标
①PM组和非PM组一般资料及血清AFP、CA199、CEA水平比较。②分析胃癌PM危险因素。③分析血清AFP、CA199、CEA预测胃癌PM的价值。④血清AFP、CA199、CEA对胃癌PM的影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7.0软件,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构成比描述、χ2检验,胃癌PM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分析,血清AFP、CA199、CEA预测胃癌PM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ROC)曲线分析,危险度采用RR表示,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一般资料及血清AFP、CA199、CEA水平(见表1)
PM组Ⅲ~Ⅳ期、低分化、淋巴结转移比例及血清AFP、CA199、CEA水平高于非PM组(P<0.05)。
2.2胃癌PM多因素分析(见表2)
表2胃癌PM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发生PM为因变量(发生=1,未发生=0),表1中具有统计学意义指标为自变量(Ⅰ~Ⅱ期=1,Ⅲ~Ⅳ期=2;低分化=1,中/高分化=2;有淋巴结转移=1,无=0;血清AFP、CA199、CEA按原值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Ⅲ~Ⅳ期、淋巴结转移及血清AFP、CA199、CEA升高是胃癌PM危险因素,中/高分化是保护因素(P<0.05)。
表1两组一般资料及血清AFP、CA199、CEA水平比较
2.3血清AFP、CA199、CEA预测胃癌PM的ROC曲线分析(见图1、表3)
图1血清AFP、CA199、CEA预测胃癌PM的ROC曲线分析
表3血清AFP、CA199、CEA预测胃癌PM的ROC曲线分析结果
绘制血清AFP、CA199、CEA预测胃癌PM的ROC曲线显示,血清AFP、CA199、CEA的ROC下面积(areaunderthecurve,AUC)分别为0.731、0.690、0.680,三者联合的AUC为0.888。
2.4血清AFP、CA199、CEA水平对胃癌PM的影响(见表4)
表4血清AFP、CA199、CEA水平对胃癌PM的影响
以胃癌患者血清AFP、CA199、CEA中位水平分为高水平(>中位水平)与低水平(≤中位水平),当胃癌患者血清AFP、CA199、CEA处于高水平时,其PM风险是低水平的5.000倍、4.176倍、3.800倍。见表4。
3、讨论
PM是晚期胃癌最具特征性转移方式,也是导致患者预后较差的主要原因。报道指出,手术切除、围手术期化疗或放化疗可使晚期非转移性胃癌患者获得较好预后,但转移性胃癌患者生存期无明显改善[6]。选择可靠预测指标对胃癌PM进行早期预测,能为采取防治措施提供指导信息,极大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远期预后。
肿瘤标志物是反映肿瘤发生发展的一类物质,具有安全、方便易得、无创、可获得定量数据等优点,临床应用广泛。临床指出,随着肿瘤进展、转移均会导致肿瘤标志物不同程度升高或下降。此外,近年研究发现,恶性肿瘤侵袭生长可损害损伤腹膜正常组织结构,癌细胞中肿瘤标志物经损伤腹膜快速流出,在腹腔及血液中呈高表达[7]。CEA是一种广谱标志物,在胃癌鉴别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均展现出良好价值。CEA能促进肿瘤细胞侵袭、聚集,表达水平与肿瘤进展及复发存在显著相关性。且有研究证实,胃癌肝转移患者血清CEA较未转移患者明显升高[8]。CA199被称为胃肠癌相关抗原,随胃癌病情进展而升高。AFP属于胃癌较为敏感肿瘤标志物,当胃癌瘤体或发生肝转移时,血液中AFP含量呈上升趋势。笔者采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2组血清AFP、CA199、CEA发现,PM组显著高于非PM组,推测原因为,肿瘤侵袭、血管生成等恶性肿瘤行为可导致肿瘤标志物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血液中AFP、CA199、CEA含量迅速升高,而腹膜完整性在胃癌患者腹膜受累时已出现明显损伤,加之机体炎症反应,肿瘤细胞中AFP、CA199、CEA不仅能通过破损腹膜直接进入腹腔,还能通过血液循环间接渗入腹腔,故PM组升高较为明显。ROC曲线显示,AFP、CA199、CEA单一预测PM发生的AUC分别为0.731、0.690、0.680,具有一定预测效能。本研究对比发生PM与未发生患者临床资料发现,PM组Ⅲ~Ⅳ期、低分化、淋巴结转移比例高于非PM组,且是胃癌PM的高危因素,与以往研究观点相符[9]。
孙利君等[10]研究也明确指出,胃癌肿瘤基因存在复杂性,单一肿瘤标志物无法对腹膜转移作出准确判断。从上述AUC值来看,预测效能仍存在提升空间,联合检测可发挥优势互补,减少单项检测出现的假阳/阴性,但临床尚未见血清AFP、CA199、CEA联合预测胃癌PM发生价值报道。为此,本研究初次尝试探讨血清AFP、CA199、CEA联合预测胃癌PM效能,结果发现,联合预测的AUC为0.888,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可作为临床优选的预测方式。危险度分析显示,相较于血清AFP、CA199、CEA低表达患者,高表达患者PM发生风险更高,临床实际中应高度警惕这类人群,以便早期识别PM高危人群、指导后续治疗。需注意的是,本研究样本量偏少,可能导致数据存在一定偏倚性,不能依靠此结果直接忽视AFP、CA199、CEA低表达的胃癌患者PM风险,今后需继续做进一步探讨,以获取更为可靠的数据支持。
综上,胃癌PM患者血清AFP、CA199、CEA均呈高表达,三者联检有助于提高PM预测效能,从而指导临床治疗,促进远期预后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李莉明,黄文鹏,赵静,等.人工智能和影像学检查在胃癌腹膜转移检出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放射学杂志,2022,41(3):578-582.
2尚品杰,夏永欣,刘晓政.血清NLR、CEA、AFP、CA125对胃癌腹膜转移的评估价值[J].实用癌症杂志,2024,39(3):417-420.
3杨凤,俞善春,张宏侠,等.血清CA199及CEA联合检测在Ⅳ期胃癌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8(9):1031-1034.
4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胃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J].中华医学杂志,2022,102(16):1169-1189.
5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胃癌腹膜转移防治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7,20(5):481-490.
6马睿,尼样卓玛,扎西曲措,等.胃癌腹膜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3,30(7):416-423.
7李兰,任娟,魏白银,等.血清CEA和糖类抗原水平对胃癌腹膜转移的预测价值[J].热带医学杂志,2022,22(11):1557-1560,1579.
8麻百家,陈清锋,吴懿俊,等.胃癌肝转移化疗疗效评估模型的构建及预测价值[J].浙江医学,2023,45(3):261-265,271.
9陈静,王晓玲,安康.老年进展期胃癌术后腹膜转移的相关因素及治疗进展[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24,18(2):225-228.
10孙利君,陈日红,孙开裕,等.循环肿瘤细胞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意义[J].广东医科大学学报,2022,40(6):639-644
文章来:李娟,夏国杰.AFP、CA199及CEA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的临床价值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25,30(01):87-90.
分享:
胃癌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2]。胃早癌是一种局限于黏膜内或黏膜下的肿瘤,较小且未侵入肌层[3]。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治疗胃早癌[4-5]。
2025-04-17胃癌症状无特异性,一经发现多为晚期,预后多不良[4]。经手术或内镜下治疗后,早期胃癌大多预后良好[5]。胃癌前病变发展是有规律的,以肠型胃癌Correa级联反应为例:正常胃黏膜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影响下,逐渐从非萎缩性胃炎发展至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最终演变成胃癌[6],其中异型增生是直接的癌前病变[7]。
2025-03-31胃癌(gastriccancer,GC)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多为腺癌。胃癌的发展并非“跳跃式”,而是经过一系列“渐进式”过程导致的,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其发展过程为慢性炎症→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IM)→异型增生→癌变[1-2]。
2025-03-27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老年人群为该病的高发群体[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2]。由于其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与胃炎、胃溃疡等类似的临床表现,导致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3]。
2025-03-14胃癌是胃黏膜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患者常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临床症状表现缺乏特异性。我国每年新增胃癌患者约41万例,如何降低胃癌发病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健康问题[1]。胃镜检查是最常用的胃癌筛查方法,胃镜检查联合胃镜下活检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2]。
2025-02-18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胃癌(gastric cancer,GC)新发病例约 108. 9 万,死亡病例约 76. 9 万。 我国GC 的发病率约占全球发病率的 44% ,为我国第 3大常见恶性肿瘤,其中 50% 以上的患者初诊即为晚期。 晚期 GC 5 年生存率仅为 10. 4% ,严重威胁国民健康[3]。 晚期 GC 的治疗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已成为 Her - 2 阴性晚期 GC的一线治疗方案。
2025-02-08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及癌胚抗原(CEA)在胃癌等多种肿瘤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能有效鉴别良性胃疾病和胃癌,且近年多项研究发现,AFP、CA199、CEA还与胃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有关[2-3]。因此推测可能有助于胃癌PM的预测,但仅依赖单一血清标志物检测可能会造成预测偏差。
2025-02-05胃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治疗胃癌首选方案即是胃癌根治术,可改善临床症状。但是,多数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都存在对自身病情及手术方案认知不足的问题。加上对手术效果的担忧,对手术治疗及术后疼痛的恐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此类患者普遍存在较强的心理负担。
2025-02-05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消化道多发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腹痛、上腹不适、乏力及食欲降低等,手术是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但多数患者于首诊时已发展为局部进展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为延长 LAGC 患者生存期,临床常给予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可杀灭肿瘤细胞,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
2025-01-25为延长LAGC患者生存期,临床常给予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chemotherapy,NACT),可杀灭肿瘤细胞,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但药物不良反应中神经毒性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进而对化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3]。在中医领域中,胃癌被归纳于“痞满”“胃脘痛”等范畴,病因病机在于气滞、血瘀等,治疗均可以益气养阴、祛瘀活血等为原则[4]。
2025-01-24人气:16670
人气:15567
人气:14841
人气:14018
人气:1282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期刊人气:2485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1-0274
国内刊号:44-1530/R
邮发代号:46-185
创刊时间:199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107
影响因子:0.952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784
影响因子:1.02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