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观察免疫治疗对晚期胃癌(gastric cancer, GC)患者中医证型演变规律的影响。方法:共纳入58例晚期GC患者,其中腹膜转移组38例,无腹膜转移组2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型。运用χ2检验评估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运用Kaplan-Meier法评估各种证型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结果:58例GC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型以痰湿凝结证、肝胃不和证为主,两种证型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以气阴两虚证、脾胃虚寒证为主,两种证型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转移组治疗前主要证型为肝胃不和证、痰湿凝结证、气滞血瘀证;治疗后主要证型为脾胃虚寒证、气阴两虚证、气血亏虚证。无腹膜转移组治疗前主要证型为气阴两虚证、痰湿凝结证、脾胃虚寒证;治疗后主要证型为气阴两虚证、脾胃虚寒证、气血亏虚证。腹膜转移组治疗前肝胃不和证与痰湿凝结证肿瘤原发部位、分化程度、组织学、分期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胃癌(gastric cancer,GC)新发病例约108. 9万,死亡病例约76. 9万[1]。 我国GC的发病率约占全球发病率的44% ,为我国第3大常见恶性肿瘤,其中50%以上的患者初诊即为晚期[2]。 晚期GC 5年生存率仅为10. 4% ,严重威胁国民健康[3]。 晚期GC的治疗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已成为Her - 2阴性晚期GC的一线治疗方案。 中医药在治疗GC中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可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4]。 辨证分型是中医施治的前提,但关于中医证型在GC免疫治疗前后的分布规律未见相关报道,免疫治疗是否影响中医证型变化尚不明确。 因此,研究GC患者免疫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型变化,对于中医药参与的GC免疫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Ⅲb ~Ⅳ期患者GC 65例,因患者失访,无法获取信息而脱落7例,予以剔除,共纳入58例晚期GC患者,其中腹膜转移组38例,无腹膜转移组20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分期、原发部位、分化程度、组织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本研究经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伦理号:浙同德快审字第[2021]112号}。
表1两组晚期胃癌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 2诊断标准
1. 2. 1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癌诊疗指南(2023版)》[5]《胃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6]的诊断标准,且分期为Ⅲb—Ⅳ期。
1. 2. 2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 《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2014年版)[7]《中医证候研究》[8],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分型。 肝胃不和证:症见胃脘或腹部胀满,时作胀痛,攻窜两胁,口苦心烦,嗳气陈腐,或呃逆、呕吐反胃,或大便泄泻,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痰湿凝结证:胸膈满闷,面黄虚胖,呕吐痰涎,腹胀便溏,痰核瘰疬,舌淡红,苔滑腻,脉滑。 气滞血瘀证:胃脘刺痛,心下痞硬,脘腹胀满,饥不欲食,呕吐宿食或呕吐如赤豆汁,便血,肌肤甲错,舌紫暗,脉沉细弦。 气阴两虚证:胃脘部灼热,隐隐作痛,口干欲饮,胃脘嘈杂,五心烦热,大便干燥,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红少苔或苔黄少津,脉细数。脾胃虚寒证: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宿谷不化或泛吐清水,面色 白,肢冷神疲,便溏浮肿,苔白滑或白腐,脉沉无力。 气血亏虚证:症见全身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自汗或盗汗,形体消瘦,舌淡少苔,脉沉细无力。
1. 3病例纳入标准
病理诊断明确,符合西医诊断标准,且病理分期为Ⅲb ~Ⅳ期;符合中医辨证标准;初次接受免疫治疗;年龄> 18岁,性别不限;预计生存期> 3个月;受试者体力较好,体力活动状态评分≤2分;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 4病例排除标准
合并其他原发性恶性肿瘤者;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者;有精神病史不配合调查患者;中医证候复杂,难以提炼单一证型者。
1. 5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肿瘤进展较快或死亡者;随访中断者。
1. 6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化疗联合PD - 1 /PD - 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结合中医辨证标准,分析58例患者治疗前后证型分布情况,再根据有无腹膜转移,分为腹膜转移组38例和无腹膜转移组20例,进一步对各亚组证型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比较腹膜转移组治疗前肝胃不和证与痰湿凝结证肿瘤原发部位、分化程度、组织学、分期情况,依据CT、MRI等检查手段,记录无进展生存期(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
1. 7统计学方法
应用GraphPad Prism8. 0软件绘制生存曲线。 运用SPSS 27.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频数(% )表示。 相关性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选用χ2检验,Kaplan - Meier法估计PFS,P < 0. 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 58例GC患者治疗前后证型分布情况比较
58例晚期GC患者,治疗前主要证型为肝胃不和证14例(24. 1% )、痰湿凝结证16例(27. 5% );免疫治疗后气阴两虚证17例(29. 3% )、脾胃虚寒证21例(36. 3% ),见表2。
表2 58例GC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型比较
2. 2两组GC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型比较
腹膜转移 组 治 疗 前 主 要 证 型 为 肝 胃 不 和 证12例(31. 5% ),痰湿凝结证11例(28. 9% )、气滞血瘀证6例(15. 7% );治疗后主要证型为脾胃虚寒证12例(31. 5% )、气阴两虚证10例(26. 3% )、气血亏虚证8例(21. 1% )。 无腹膜转移组治疗前主要证型为气阴两 虚 证8例( 40. 0% )、 痰 湿 凝 结 证5例(25. 0% )、脾胃虚寒证3例(15. 0% );治疗后主要证型为气阴两虚证7例(35. 0% ),脾胃虚寒证9例(45. 0% ),气血亏虚证3例(15. 0% ),见表3。
表3两组GC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型比较
2. 3腹膜转移组治疗前肝胃不和证与痰湿凝结证临床病理学特征比较
两种证型患者肿瘤原发部位、分化程度、组织学、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见表4。
表4腹膜转移组治疗前肝胃不和证与痰湿凝结证临床病理学特征比较
2. 4治疗前后不同证型PFS比较
58例患者PFS为(5. 19 ± 2. 95 )个月,其中腹膜转移组PFS为(4. 22 ± 2. 77)个月,无腹膜转移组PFS为(7. 02 ±2. 40)个月,两组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58例GC患者中医证型治疗前以肝胃不和证、痰湿凝结证为主,两种证型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58例GC患者中医证型治疗后以气阴两虚证、脾胃虚寒证为主,两种证型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将58例GC患者肝胃不和证、痰湿凝结证、气滞血瘀证归为实证,气阴两虚证、脾胃虚寒证、气血亏虚证归为虚证,实证与虚证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见表5。
表5 58例GC患者治疗前后不同证型PFS比较
3、讨论
目前,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是Her - 2阴性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方案。 研究表明,信迪利单抗联合卡培他滨与单纯卡培他滨治疗比较,总生存期显著延长2. 9个月,死亡风险下降23%。 因此,信迪利单抗以IA类证据获得CSCO指南I类推荐。 总之,多项研究均表明,相比于化疗组,联合阳性分数≥5分的化疗+免疫组患者的中位PFS和总生存期均有显著延长(中位PFS延长1. 7 ~ 1. 9个月,中位生存期延长3. 3 ~ 5. 5个月)[9 - 11]。 腹膜转移是晚期GC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大约20%的GC患者在术前或者术中发现腹膜转移,超过50%的T3、T4期患者在根治性切除术后发生腹膜转移。 发生腹膜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 ,中位生存期只有3 ~ 6个月[12],而无腹膜转移的胃癌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4个月[13]。
本研究发现,58例晚期GC患者PFS为(5. 19 ± 2. 95 )个月,其中腹膜转移组PFS为(4. 22 ± 2. 77)个月,本研究结果与既往研究基本一致。T3、T4期、 淋 巴 结 浸 润、 印 戒 组 织 细 胞 学、Lauren分型弥漫型是GC腹膜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14]。 本研究进一步补充年龄、性别、原发部位、分级程度等内容,研究证实,这些因素与腹膜转移无相关性。 本研究在组织学分型中只进行了腺癌和非腺癌的分类,尚未发现该组织学特征与腹膜转移是否具有相关性。 晚期GC患者整体预后不佳,化疗药物治疗已进入瓶颈期,腹膜因其自身结构特点———“腹膜浆屏障”的阻碍使得只有部分化疗药物运送到腹膜而发挥抗肿瘤作用[15]。 腹膜表面富集丰富的巨噬细胞、B细胞、CD8+T细胞及腹膜液中含有丰富的可溶性因子等[16],为免疫检查点阻断(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ICB)提供良好的条件。研究表明,与CD8+T细胞低表达的肿瘤患者相比,腹膜内CD8+T细胞高表达更易对ICB的免疫治疗产生反应。 因此,应用ICB治疗晚期GC腹膜转移有良好的前景[17 - 18]。
本研究结果显示,58例晚期GC患者(包括38例腹膜转移患者)在治疗前均以痰湿凝结证、肝胃不和证为主;在治疗后以气阴两虚证、脾胃虚寒证、气血亏虚证等虚证为主。 潘迎春[19]分析80例晚期胃癌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发现,气血亏虚证占30% ,气滞血瘀证占23% ,痰湿凝结证占16%。 梅娜[20]分析50例晚期GC中医证型发现,气滞血瘀证占22% ,气血亏虚证占32% ,肝气犯胃证占16%。但关于GC腹膜转移的辨证分型及证型分布特点尚无统一标准。 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丰富了晚期GC,特别是腹膜转移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 本研究中38例腹膜转移患者中痰湿凝结证占比为28. 9%。 痰是晚期GC腹膜转移常见的病理因素,又是GC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病因。痰具有“痰之为物,无处不到”“阻滞气血运行、水液代谢”“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等特性,因此,痰证GC患者更易发生转移[21 - 22],且生存时间更短。本研究结果发现,免疫治疗后患者以气阴两虚证、脾胃虚寒证、气血亏虚证等虚证为主。ICB为温热之品,其抗肿瘤作用与扶正祛邪的理念相似,但也可作为药毒之邪,侵袭人体,损伤正气,耗伤阴液,故免疫治疗后患者常见证型多为虚证。 免疫治疗在GC等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已取得良好效果,但在治疗中常出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皮疹、腹泻等[23]。中医认为,皮疹属于药毒疹,主要是素体不足,风、热、毒、湿等邪气侵袭,外达于皮肤而致[24];腹泻则与脾虚相关,体虚易感邪毒而致皮疹,脾虚易致腹泻。加强对GC免疫治疗过程中各阶段中医证型规律的研究,有助于对晚期GC特别是腹膜转移患者加用中医药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肝胃不和证和痰湿凝结证在晚期腹膜转移患者中多见,且生存期更短,依据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早进行干预,有助于提高生存期。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1)晚期GC患者以综合治疗为主,并不是单一的免疫治疗,尚不能排除全身化疗对中医证型变化的影响;(2)免疫治疗药物具有多样性,本研究使用的免疫药物有信迪利单抗、替雷利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等,且尚未区分厂家;(3)本研究发现肝胃不和、痰湿凝结患者易发生复发转移,但样本量少尚缺乏说服力,需要大样本的临床观察进一步证实是否为晚期GC腹膜转移的高风险因素。 目前,中医药已被证明在免疫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辨证施治是治疗前提,利用中医药多层次、多靶点的优势,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4]张海鸥,陈武进,杨上望,等.中晚期胃癌中医治疗方案疗效评价研究[J].福建中医药,2021,52(11):15 -17.
[6]《胃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标准化项目组.胃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年) [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4,44(3):261 - 272.
[7]林洪生.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00 - 204.
[8]陈家旭,张凯文,李晓娟,等.中医证候研究[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2:381.
基金资助:2021年浙江省国医名师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GZS2021001);
文章来源:曾书莹,周小芳,徐鑫鑫,等.免疫治疗对晚期胃癌中医证型演变规律的影响[J].河南中医,2025,45(02):272-277.
分享:
胃癌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2]。胃早癌是一种局限于黏膜内或黏膜下的肿瘤,较小且未侵入肌层[3]。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治疗胃早癌[4-5]。
2025-04-17胃癌症状无特异性,一经发现多为晚期,预后多不良[4]。经手术或内镜下治疗后,早期胃癌大多预后良好[5]。胃癌前病变发展是有规律的,以肠型胃癌Correa级联反应为例:正常胃黏膜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影响下,逐渐从非萎缩性胃炎发展至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最终演变成胃癌[6],其中异型增生是直接的癌前病变[7]。
2025-03-31胃癌(gastriccancer,GC)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多为腺癌。胃癌的发展并非“跳跃式”,而是经过一系列“渐进式”过程导致的,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其发展过程为慢性炎症→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IM)→异型增生→癌变[1-2]。
2025-03-27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老年人群为该病的高发群体[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2]。由于其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与胃炎、胃溃疡等类似的临床表现,导致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3]。
2025-03-14胃癌是胃黏膜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患者常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临床症状表现缺乏特异性。我国每年新增胃癌患者约41万例,如何降低胃癌发病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健康问题[1]。胃镜检查是最常用的胃癌筛查方法,胃镜检查联合胃镜下活检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2]。
2025-02-18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胃癌(gastric cancer,GC)新发病例约 108. 9 万,死亡病例约 76. 9 万。 我国GC 的发病率约占全球发病率的 44% ,为我国第 3大常见恶性肿瘤,其中 50% 以上的患者初诊即为晚期。 晚期 GC 5 年生存率仅为 10. 4% ,严重威胁国民健康[3]。 晚期 GC 的治疗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已成为 Her - 2 阴性晚期 GC的一线治疗方案。
2025-02-08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及癌胚抗原(CEA)在胃癌等多种肿瘤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能有效鉴别良性胃疾病和胃癌,且近年多项研究发现,AFP、CA199、CEA还与胃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有关[2-3]。因此推测可能有助于胃癌PM的预测,但仅依赖单一血清标志物检测可能会造成预测偏差。
2025-02-05胃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治疗胃癌首选方案即是胃癌根治术,可改善临床症状。但是,多数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都存在对自身病情及手术方案认知不足的问题。加上对手术效果的担忧,对手术治疗及术后疼痛的恐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此类患者普遍存在较强的心理负担。
2025-02-05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消化道多发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腹痛、上腹不适、乏力及食欲降低等,手术是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但多数患者于首诊时已发展为局部进展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为延长 LAGC 患者生存期,临床常给予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可杀灭肿瘤细胞,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
2025-01-25为延长LAGC患者生存期,临床常给予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chemotherapy,NACT),可杀灭肿瘤细胞,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但药物不良反应中神经毒性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进而对化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3]。在中医领域中,胃癌被归纳于“痞满”“胃脘痛”等范畴,病因病机在于气滞、血瘀等,治疗均可以益气养阴、祛瘀活血等为原则[4]。
2025-01-24人气:15567
人气:15083
人气:13043
人气:12950
人气:1111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期刊人气:2545
主管单位: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河南省中医药学会,河南中医学院
出版地方:河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3-5028
国内刊号:41-1114/R
邮发代号:36-40
创刊时间:197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074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