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胃镜活检病理检查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寻找胃癌发病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方法 收集2013年8月—2021年8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胃镜活检病理诊断胃癌病例177例,回顾性分析胃癌患者发病年龄、病变发生部位及病理类型等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177例胃癌患者中男性124例,女性53例,男女比为2.34∶1。老年组125例,中年组44例、青年组8例,老年组男女发病率为70.62%,高于中年组的24.86%、青年组的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胃癌发生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胃下部最多。胃上部和胃下部低级别腺癌发生率均高于胃中部和多部位,而胃中部和多部位高级别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发生率均高于胃上部和胃下部,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类型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检查显示典型胃癌表现者164例,胃溃疡、浅表性胃炎等形似良性病变表现者13例,胃镜漏诊率为7.34%。结论 男性和高龄人群胃癌发病率高,胃癌发生部位以胃下部最多,胃中部和多部位易发生的胃癌病理类型级别高、预后差,胃镜活检结合病理检查可降低胃镜表现形似良性病变的胃癌漏诊风险。
胃癌是胃黏膜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患者常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临床症状表现缺乏特异性。我国每年新增胃癌患者约41万例,如何降低胃癌发病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健康问题[1]。胃镜检查是最常用的胃癌筛查方法,胃镜检查联合胃镜下活检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2]。本研究收集胃镜活检病理诊断胃癌病例177例,回顾性分析胃癌患者发病年龄、病变发生部位及病理类型等临床病理特点,寻找胃癌发病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3年8月—2021年8月胃镜活检经病理诊断证实为胃癌病例177例,其中男性124例,女性53例;年龄26~86岁,平均(64.86±11.12)岁。
1.2方法
1.2.1胃镜和病理检查胃镜检查前需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得到患者同意后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进行操作,对胃内各部位黏膜进行仔细观察,对病变部位、大小、内镜下分型等信息详细记录,根据病变进行规范活检取材并送病理检查。病理科对所送检胃镜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充分固定后全部取材,组织标本经过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浸蜡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和封片等一系列流程后,病理医师镜下阅片诊断。
1.2.2分组和病理分类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对所收集的胃癌病例进行分组和病理分类、分级诊断。对所有确诊为胃癌病理切片由科室2名高年资病理医师重新复核,对患者年龄、性别、病变发生部位等信息与内镜室资料进行再次核对。按患者发病年龄分为3个年龄组,分别为青年组8例(≤45岁)、中年组44例(46~59岁)和老年组125例(≥60岁);按病变发生部位分为胃上部(胃底、贲门)、胃中部(胃体)、胃下部(胃角、胃窦和幽门)和多部位(两区及以上);按2019年第五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和分级标准,入选胃癌病理类型分为低级别腺癌(包括高和中分化腺癌)、高级别腺癌(低分化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分别对各组进行分析。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1/5以上格子理论频数<5时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胃癌患者发病率与性别、年龄的关系177例胃癌患者中男性124例,女性53例,男女比为2.34:1。从各年龄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各年龄组男女所占比例也随之增高,各年龄组男女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31,P=0.465);老年组男女发病率为70.62%(125/177),分别高于中年组、青年组发病率的24.86%、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胃癌患者发病率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2.2胃癌发生部位与年龄的关系随着胃癌患者年龄的增长各部位胃癌发生率不断增高,各年龄组呈现由胃上部至下部一致的胃癌发生率增长趋势,均以胃下部多见,胃下部总发生率为51.98%(92/177)。中年组、青年组与老年组不同部位胃癌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胃癌发生部位与年龄的关系
2.3胃癌病理类型与发病年龄、发生部位的关系胃癌各病理类型发病人数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各年龄组中以中年组、青年组高级别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发病率较高,均>60.00%,尤其是青年组发病率高达62.50%(5/8),说明中年组、青年组较老年组易患的胃癌病理类型级别高、预后差。各年龄组胃癌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上部和胃下部低级别腺癌发生率分别为63.64%(21/33)和54.35%(50/92),均高于胃中部35.42%(17/48)和多部位25.00%(1/4);胃中部及多部位高级别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发生率分别为64.58%(31/48)和75.00%(3/4),均高于胃上部36.36%(12/33)和胃下部45.65%(42/92)。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类型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胃癌病理类型与发病年龄、发生部位的关系
2.4胃镜检查胃癌漏诊情况胃镜检查显示胃溃疡、浅表性胃炎等形似良性病变表现者13例,其中形似良性溃疡性病变表现者9例,经活检病理诊断证实低级别腺癌1例、高级别腺癌6例和印戒细胞癌2例;形似良性浅表性胃炎表现者4例,经活检病理诊断证实高级别腺癌1例和黏膜内腺癌3例。胃镜检查胃癌漏诊率为7.34%(13/177)。
3、讨论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研究发现老年人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发的原因主要与年龄的增长导致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下降,抵抗疾病的能力降低有关[3]。本结果显示,各年龄组男女胃癌发病率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递增,老年组男女发病率明显高于中年组、青年组,与研究结果[4]相符,说明老年人群是胃癌高发人群,要作为重点防治对象。177例胃癌患者中男性124例,女性53例,男女比为2.34:1,说明胃癌患者发病率与性别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胃癌患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倍左右[5]。孙晓琨[6]通过对胃癌发病性别的研究认为,男性胃癌发病率高于女性的原因可能与男性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的人群较女性占比高有关,亦或与性激素水平有关,雌激素可降低女性胃癌的发病风险。
既往研究表明胃癌的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相关,包括患者家族遗传病史、机体免疫功能状态、H.pylori感染情况、是否患有胃癌前疾病、生活环境及饮食习惯等。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进行性发展的过程[7]。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胃上皮内瘤变是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胃黏膜萎缩病灶多发生在胃窦和胃体[1]。本结果显示不同部位胃癌发生率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以胃下部多见,胃下部总发生率为51.98%,与方丽等[8]和韩涛等[9]研究结果相符,进一步说明胃下部是胃癌的高发部位。本组胃癌各病理类型的发病人数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增多,中、青年组高级别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发病率较高,均>60.00%,尤其是青年组发病率高达62.50%,说明中年组、青年组较老年组易患的胃癌病理类型级别高、预后差。胃上部和胃下部低级别腺癌发生率分别为63.64%和54.35%,均高于胃中部35.42%和多部位25.00%;胃中部及多部位高级别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发生率分别为64.58%和75.00%,均高于胃上部36.36%和胃下部45.65%。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类型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明显,胃中部和多部位易发生的胃癌病理类型级别高、预后差。相关文献对比分析胃癌不同部位特征和预后,数据显示不同部位胃癌患者1、3、5年生存率胃下部癌预后最好,胃中部癌和多部位癌预后最差,分析认为胃下部癌早期易产生临床症状引起患者上腹部不适,如幽门梗阻所致腹痛、腹胀等,而病理类型作为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恰好解释了胃中部和多部位较其他部位预后差的原因[9]。
本组胃镜检查显示胃溃疡、浅表性胃炎等形似良性病变表现者13例,其中形似良性溃疡性病变表现者9例,经活检病理诊断证实低级别腺癌1例、高级别腺癌6例和印戒细胞癌2例;形似良性浅表性胃炎表现者4例,经活检病理诊断证实高级别腺癌1例和黏膜内腺癌3例。胃镜检查胃癌漏诊率为7.34%,文献报道[10]分析其原因可能为:(1)国内胃镜受检者多而消化科医师相对不足,造成医师因工作量大而内镜特征观察不够细心;(2)没有借助染色、内镜窄带成像等技术及超声胃镜检查;(3)操作技术欠缺,特别是年资较浅的医师缺乏经验;(4)组织取样的部位不一。
综上所述,胃镜检查是最常用的胃癌筛查方法,胃癌有其自身的发病年龄、发生部位和病理类型等临床病理特点,加强胃镜活检与病理检查相结合,可降低胃镜表现形似良性病变的胃癌漏诊风险。
参考文献:
[1]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J].中华消化杂志,2020,40(11):731-741.
[2]赵倩,杨爱华,苗向阳,等.提高胃镜下活检发现早期胃癌的准确性[J].精准医学杂志,2021,36(5):460-463.
[3]林琳,兰莉,杨超,等.哈尔滨市居民2015—2017年胃癌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0,36(1):110-112,120.
[4]赵丹.不同年龄组胃癌患者的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20.
[5]肖宇,冯庆云.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诊断胃癌的价值对比分析[J].系统医学,2021,6(14):31-34.
[6]孙晓琨.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D].遵义医科大学,2021.
[7]杨翠萍,向恩菲,严晓伟,等.上海嘉定地区1279例胃癌症状-就诊-确诊时间研究[J].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2021,11(1):37-40.
[8]方丽,袁兴娥.早期胃癌患者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特征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5):2246-2248.
[9]韩涛,夏文彬,吕扬,等.胃癌不同部位特征和预后的对比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2020,47(23):1200-1204.
[10]汤北岭,李启松,赵云.形似良性溃疡的早期胃癌的临床观察[J].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2021,11(6):268-270.
文章来源:周大兵,刘绍忠.胃镜活检病理检查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5,40(02):140-142.
分享:
胃癌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2]。胃早癌是一种局限于黏膜内或黏膜下的肿瘤,较小且未侵入肌层[3]。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治疗胃早癌[4-5]。
2025-04-17胃癌症状无特异性,一经发现多为晚期,预后多不良[4]。经手术或内镜下治疗后,早期胃癌大多预后良好[5]。胃癌前病变发展是有规律的,以肠型胃癌Correa级联反应为例:正常胃黏膜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影响下,逐渐从非萎缩性胃炎发展至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最终演变成胃癌[6],其中异型增生是直接的癌前病变[7]。
2025-03-31胃癌(gastriccancer,GC)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多为腺癌。胃癌的发展并非“跳跃式”,而是经过一系列“渐进式”过程导致的,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其发展过程为慢性炎症→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IM)→异型增生→癌变[1-2]。
2025-03-27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老年人群为该病的高发群体[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2]。由于其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与胃炎、胃溃疡等类似的临床表现,导致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3]。
2025-03-14胃癌是胃黏膜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患者常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临床症状表现缺乏特异性。我国每年新增胃癌患者约41万例,如何降低胃癌发病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健康问题[1]。胃镜检查是最常用的胃癌筛查方法,胃镜检查联合胃镜下活检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2]。
2025-02-18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胃癌(gastric cancer,GC)新发病例约 108. 9 万,死亡病例约 76. 9 万。 我国GC 的发病率约占全球发病率的 44% ,为我国第 3大常见恶性肿瘤,其中 50% 以上的患者初诊即为晚期。 晚期 GC 5 年生存率仅为 10. 4% ,严重威胁国民健康[3]。 晚期 GC 的治疗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已成为 Her - 2 阴性晚期 GC的一线治疗方案。
2025-02-08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及癌胚抗原(CEA)在胃癌等多种肿瘤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能有效鉴别良性胃疾病和胃癌,且近年多项研究发现,AFP、CA199、CEA还与胃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有关[2-3]。因此推测可能有助于胃癌PM的预测,但仅依赖单一血清标志物检测可能会造成预测偏差。
2025-02-05胃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治疗胃癌首选方案即是胃癌根治术,可改善临床症状。但是,多数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都存在对自身病情及手术方案认知不足的问题。加上对手术效果的担忧,对手术治疗及术后疼痛的恐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此类患者普遍存在较强的心理负担。
2025-02-05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消化道多发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腹痛、上腹不适、乏力及食欲降低等,手术是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但多数患者于首诊时已发展为局部进展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为延长 LAGC 患者生存期,临床常给予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可杀灭肿瘤细胞,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
2025-01-25为延长LAGC患者生存期,临床常给予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chemotherapy,NACT),可杀灭肿瘤细胞,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但药物不良反应中神经毒性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进而对化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3]。在中医领域中,胃癌被归纳于“痞满”“胃脘痛”等范畴,病因病机在于气滞、血瘀等,治疗均可以益气养阴、祛瘀活血等为原则[4]。
2025-01-24人气:18547
人气:16670
人气:16002
人气:15567
人气:1529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期刊人气:2344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山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5-2015
国内刊号:11-9312/R
创刊时间:2011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220
影响因子:0.900
影响因子:1.023
影响因子:1.245
影响因子:1.36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