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究特洛细胞(TCs)作为左金方抗胃癌作用的潜在靶标。方法 建立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联合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的小鼠胃癌动物模型,模型成功后将小鼠分为模型组和左金方高、中、低剂量(1.456、0.728、0.364 g·kg-1)组,对照组不造模。每天ig给药1次,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水。第38周收集小鼠胃组织标本,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免疫组化、多重荧光免疫组化(mFIHC)技术对小鼠胃正常组织中TCs的形态、分布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苏木素-伊红(HE)检测各组小鼠胃病理改变;TEM观察各组小鼠胃中TCs的形态变化;mFIHC检测各组小鼠胃组织中TCs的数量。结果 小鼠胃正常组织中,黏膜层TCs数量较少,黏膜下层和肌层中TCs相对较多,TCs的胞体呈长梭形或纺锤形,具有细长伴节状膨大的端足(Tps),与血管、神经和平滑肌伴行交联,形成网状结构;免疫表型为CD34+/PDGFR-α+/CD31-/c-kit-,与人胃组织中的一致。与对照组比较,小鼠胃癌组织中,TCs的形态发生改变,网状结构缺失,分布密度显著下降,数量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左金方组均能改善TCs的变化,高剂量组明显减轻了胃组织的病理损伤,TCs的形态和网状结构逐渐恢复,数量回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Cs在小鼠胃组织各层均有分布,其免疫表型为CD34+/PDGFR-α+/CD31-/c-kit-,逆转TCs的缺失可能是左金方抗胃癌作用的重要机制。
2022年胃癌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胃癌的死亡率居肿瘤死亡率的第3位[1-2]。胃癌明确的治疗靶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晚期胃癌患者(中国)中阳性率远低于12.1%[3],寻找具有治疗潜力的新靶点和靶向治疗药物,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出自《丹溪心法》的左金方,由黄连6两与吴茱萸1两组方,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肝火犯胃所致的胃炎、胃溃疡等[4])、非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症状等[5])以及多种肿瘤(如结直肠癌、皮肤肿瘤、乳腺肿瘤、肝脏肿瘤等[6-9])而引起广泛关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又发现,左金方能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抑制胃移植瘤的生长[10],但机制不明确,限制了左金方的临床新用。特洛细胞(TCs)的研究为胃癌的发病机制以及左金方抗胃癌作用的阐明,提供了新的视角。TC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的间充质细胞,与肝癌、乳腺癌、基底细胞癌、前列腺癌等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1-14]。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了人胃中TCs的存在,并发现TCs的丢失可能是胃癌发生的关键因素[15]。左金方是否通过靶向TCs发挥了抗胃癌的作用,未见文献报道。
本研究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联合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建立了小鼠胃癌动物模型,以小鼠的胃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对标本进行病理诊断分型,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免疫组织化学(IHC)和多重荧光免疫组化(m FIHC)等技术,动态监测TCs的变化,阐明左金方靶向TCs发挥抗胃癌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胃癌治疗新靶标的发现提供新的思路。
1、材料
1.1动物
BALB/c小鼠,SPF级,雌雄各半,体质量18~20 g,由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YXK(粤)2022-0302。
1.2主要药物与试剂
黄连和吴茱萸均购自康美药业有限公司,由深圳市中医院周红祖主任中药师鉴定,分别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的干燥根茎和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干燥近成熟的果实;牛血清蛋白(货号CF0050,北京金克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一抗CD3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CD31、c-kit(货号分别为3569、3174、3528、37805,美国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HRP生物素标记的二抗(货号abs957,上海优宁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AB试剂盒(货号G1212-200T,武汉赛维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多重荧光免疫组化试剂盒(货号abs50012,上海爱必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H.pylori的SS1菌株(sydney strain 1,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室);MNNG(货号HY-128612,上海皓元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1.3仪器
APS300S组织脱水机、EG1150C石蜡包埋机、RM2016石蜡切片机、HI1210摊烤烘片机、EM UC7超薄切片机(德国Leica公司);HT7700钨灯丝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日本HITACH公司);BX51正置荧光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
2、方法
2.1药物制备
取黄连60 g、吴茱萸10 g,加10倍蒸馏水浸泡30 min,按传统方法煎煮3次,每次40 min,滤过后合并滤液,冷冻干燥机干燥,制备左金方冻干粉,1 g干粉中含生药3.98 g。HPLC测定含量,冻干粉中含小檗碱39.85%、巴马汀9.19%、药根碱4.86%、吴茱萸碱0.17%、吴茱萸次碱0.19%[16]。配制成1 mg·m L-1的母液,实验时稀释成所需浓度。
2.2 H.pylori的培养
取H.pylori的SS1菌液100μL,用一次性涂布器涂于培养基上,置85%N2、10%CO2、5%O2的三气培养箱中培养,24 h后将细菌重悬于PBS中,调整至1×109CFU·m L-1。
2.3 MNNG联合H.pylori致小鼠胃癌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分组给药
小鼠每日ig 100μg·m L-1的MNNG溶液10 m L·kg-1,持续2周,禁食不禁水12 h后,ig 5%碳酸氢钠溶液0.2 m L,30 min后按照每只0.2 m L的剂量ig 1×109CFU·m L-1SS1菌液,连续4次,每次间隔48 h,之后继续ig MNNG溶液2周。经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到黏膜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腺管结构紊乱等典型胃癌表现证明胃癌造模成功。模型成功后将小鼠分为模型组和左金方高、中、低剂量(1.456、0.728、0.364 g·kg-1)组,对照组不造模。每天ig给药1次,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水。第38周收集小鼠胃组织标本。
2.4标本处理
2.4.1石蜡组织标本制作
选取小鼠胃组织标本,按面积约15 mm×15 mm、厚度约10 mm取材,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清洗,随后置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24 h以上,目的部位组织修平整后,梯度脱水,包埋、制成石蜡组织标本。
2.4.2电镜标本制作
取样针取样后,使用2.5%戊二醛和1%锇酸进行固定,梯度脱水,包埋过夜,固化。
2.5 HE染色
石蜡切片机上切片,片厚4μm,连续切片脱蜡至水,苏木素染色,1%的盐酸乙醇分化,返蓝,伊红染色,梯度脱水,中性树胶封片,显微镜镜检。
2.6 TEM观察
超薄切片制备70 nm的薄片,双染色剂3%醋酸铀-枸橼酸铅染色,于电压为80 k V的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拍片。
2.7免疫组织化学(IHC)
石蜡组织标本连续切片,常规脱蜡至水,柠檬酸盐溶液抗原修复,0.3%甲醇-过氧化氢水溶液灭活,牛血清白蛋白(BSA)封闭,分别加入一抗CD34(1∶100)、PDGFR-α(1∶400)、c-kit(1∶150)和CD31(1∶1 600),4℃孵育过夜,复温,加一抗放大剂,HRP生物素标记的二抗孵育,DAB避光显色,苏木素复染,分化,脱水,封片,阅片。
2.8多重荧光免疫组化(m FIHC)
常规样本制备,微波抗原修复,灭活,BSA封闭,第1种一抗(CD34、PDGFR-α、c-kit、CD31)室温保湿震荡孵育2 h;二抗孵育,第1种荧光染色放大信号(TSA520或TSA650),抗体洗脱,重复抗原修复,封闭,孵育目的蛋白及其对应二抗和染料,DAPI染核,滴加抗荧光衰减封片剂封片,阅片。
2.9统计学方法
结果以表示。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2组间比较选择t检验方法。
3、结果
3.1 TEM观察小鼠胃中TCs的存在
选取小鼠胃正常组织标本,采用TEM技术确定小鼠胃中TCs的存在。对小鼠胃正常组织中各层——固有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进行观察,发现均有TCs的存在,TCs胞体呈梨形、长梭形或纺锤形。固有层中,TCs包绕腺体细胞,形成异型交联(图1-A)。黏膜下层中,TCs胞体呈长梭形或纺锤形,伴有细长的端足(Tps),有一条细长伴有节状膨大的突起,细长部和膨大部呈念珠状(图1-B)。肌层中,TCs与血管、神经和平滑肌伴行交联,形成网状结构(图1-C)。
图1 小鼠胃正常组织固有层(A)、黏膜下层(B)、肌层(C)TEM比较(×1 000)
3.2 IHC检测小鼠胃中TCs的表型
选取小鼠胃正常组织标本,以CD34、PDGFR-α、CD31、c-kit为标记物,通过IHC,研究小鼠胃组织中TCs的免疫表型。结果显示小鼠胃正常组织中TCs的免疫表型为CD34+/PDGFR-α+/CD31-/c-kit-(图2),与人胃中TCs免疫表型一致[15]。
3.3 m FIHC观察小鼠胃中TCs的分布和网状结构
选取小鼠胃正常组织标本,采用m FIHC观察TCs在各层的分布与网状结构。结果显示(图3),在小鼠胃各层TCs的数量、分布和网状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固有层TCs数量较少,仅有少量TCs包绕腺体发生异型交联,形成网状结构;黏膜肌层中TCs与肌细胞伴行;黏膜下层中TCs数量较多,胞体延伸方向与黏膜下层走行一致,Tps与血管内皮细胞形成异型交联,并包绕神经结缔组织;肌层中分布大量TCs,其多与平滑肌细胞伴行,形成网状结构。
图2 小鼠胃正常组织IHC结果(×400)
图3 小鼠胃正常组织m FIHC结果(×400)
3.4 HE染色观察小鼠胃病理改变
如图4所示,对照组胃组织标本中各层结构完整,未观察到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胃组织标本可见黏膜上皮细胞异型性增生,癌细胞排列紊乱,呈柱状、立方状或扁平状增生,固有层中可见扩张的或裂隙状分枝小管样腺体,呈现胃癌病理改变,说明胃癌模型制作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左金方低、中剂量组癌细胞异型性较明显,高剂量组中,胃固有层可见残存腺体结构,肿瘤细胞异型性低,提示随着左金方给药剂量的增加,胃部病理损伤逐渐减轻。
3.5 TEM观察小鼠胃中TCs的形态变化
如图5所示,模型组TCs的胞体由梭形变为球形,甚至发生破裂,Tps缩短、断裂;与模型组比较,左金方低、中剂量组,TCs呈椭圆形或梨形,Tps长度逐渐增加,节状突起恢复,高剂量组的改变更为明显,表明随着左金方药物剂量的增加,TCs的形态结构趋于正常,网状结构逐渐恢复。
3.6 m FIHC检测小鼠胃中TCs的数量变化
如图6所示,模型组中TCs同型交联和异型交联减少,网状结构缺失,TCs数量显著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图7);在左金方低、中、高剂量组中,随着左金方药物剂量的增加,TCs数量呈增多趋势,网状结构逐渐恢复,高剂量组改变更为明显,可见TCs包绕血管及周围细胞形成异型交联及网状结构,TCs数量显著增多,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
图4 HE染色(×40)
图5 TEM观察(×1 000)
图6 m FIHC(×400)
图7 TCs数量比较(x±s,n=10)—
4、讨论
近年来胃癌治疗方法取得很大的进步,靶向治疗联合化疗虽然可以改善包括胃癌在内的实体瘤患者的预后,但靶点阳性患者比例低,不能明确特定靶点人群的特征,无法做到精准治疗。因此寻找更多有治疗潜力的新靶点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中药复方治疗癌症具有防治结合、整体调治等优点,但是机制的阐明尚不清晰。
TCs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新型间充质细胞,TCs参与了肝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10-13]。有最新药物研究表明,甲磺酸伊马替尼调控TCs治疗胰腺癌[17],小檗碱通过调控TCs发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18],提示TCs可能是药物治疗的潜在靶标,左金方是否通过靶向TCs发挥了抗胃癌的作用,国内外未见文献报道。
本研究首次证实了TCs在小鼠胃中的存在,其免疫表型为CD34+/PDGFR-α+/CD31-/c-kit-,与人胃中TCs的免疫表型一致[10];通过TEM技术观察到小鼠胃中TCs胞体呈长梭形或纺锤形,具有细长伴节状膨大的Tps,并与血管、神经与平滑肌伴行并交联呈网状结构。m FIHC显示小鼠胃组织黏膜层中TCs数量较少,包绕腺体并与黏膜肌连接呈网状结构,黏膜下层中TCs数量最多,胞体与黏膜下层走行一致,并包绕血管、神经,肌层中TCs包绕在平滑肌细胞周围并彼此交联。
通过建立MNNG联合H.pylori的小鼠胃癌动物模型,发现胃癌模型组TCs的胞体由梭形变为球形,甚至发生破裂,同时Tps缩短、断裂,同型交联和异型交联减少,网状结构缺失,TCs数量显著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在胃癌左金方组的小鼠组织标本中,TCs的胞体呈椭圆形,胞体发生破裂的TCs减少,Tps长度较胃癌模型组增加,TCs数量增多,与胃癌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以上结果表明随着左金方给药剂量的增加,胃部病理损伤逐渐减轻。TCs的形态结构趋于正常,网状结构逐渐恢复,TCs数量明显增多,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本研究结果提示,左金方靶向TCs发挥了抗胃癌的作用机制,为胃癌机制的阐明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临床胃癌治疗新靶标的发现提供了新的思路。进一步将进行胃TCs的原代培养,通过左金方对TCs的直接作用,为TCs作为左金方抗胃癌的新靶标提供实验依据。阐明TCs在胃癌发病机制及治疗机制中的作用,为从中医药理论出发,阐明胃癌发生发展的中医基础以及中药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撑,Tcs深度研究将为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医药的现代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4, 22(8):676, 685.
[2]符珊珊,封杰妮,黎祖鸣,等.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胃癌相关基底膜基因及中药预测[J].中草药, 2023, 54(15):4948-4957.
[4]孔维军,赵艳玲,山丽梅,等.左金丸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8, 14(5):73-77.
[5]张骏安,周红祖,梁斌发,等.左金方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 2021, 44(12):2720-2730.
[6]刘霜,旺建伟.左金丸及其主要单体成分抗结直肠癌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3, 29(22):204-214.
[7]杨寰,杜金城,杜钢军.左金丸对二甲基苯蒽/巴豆油诱导小鼠皮肤肿瘤的预防作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 25(1):48-51.
[10]邱菡,周红祖,周禹练,等.左金方联合5-FU抑制人胃癌细胞RF-48的增殖作用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 22(7):929-932.
[11]李福杰.特络细胞(Telocytes)在肝癌生长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锦州:锦州医科大学, 2023.
[15]黄庆宝,刘霞,周红祖,等. Telocytes作为抗胃癌中药潜在作用靶点的探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28(12):2011-2014, 2042.
[16]余惠旻,侯梅轩,林敬斌,等.左金方体内外抑制幽门螺杆菌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 23(3):405-407, 422.
基金资助:深圳市基础研究面上项目(JCYJ20220531102208019);深圳市药学会医院药学研究基金(恒瑞基金)(SZ2022A25);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项目(SZZYSM202111002); 深圳大学2024年度聚徒项目(聚徒+学术);
文章来源:陈子平,何勇,黄庆宝,等.左金方靶向特洛细胞抗胃癌的作用机制研究[J].药物评价研究,2024,47(12):2800-2805.
分享:
2018年全球范围内,胃癌发病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第5位,病死率位列第3位。我国胃癌发病率、病死率分别占全球胃癌发病、死亡的42.6%和45.0%。胃癌早期无典型或明显症状,易被忽略,>80%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故早期诊断对降低胃癌病死率具有积极意义。抗凝系统与凝血系统失衡常发生于恶性肿瘤患者,其发生、发展可能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有关。
2025-04-26胃癌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2]。胃早癌是一种局限于黏膜内或黏膜下的肿瘤,较小且未侵入肌层[3]。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治疗胃早癌[4-5]。
2025-04-17胃癌症状无特异性,一经发现多为晚期,预后多不良[4]。经手术或内镜下治疗后,早期胃癌大多预后良好[5]。胃癌前病变发展是有规律的,以肠型胃癌Correa级联反应为例:正常胃黏膜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影响下,逐渐从非萎缩性胃炎发展至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最终演变成胃癌[6],其中异型增生是直接的癌前病变[7]。
2025-03-31胃癌(gastriccancer,GC)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多为腺癌。胃癌的发展并非“跳跃式”,而是经过一系列“渐进式”过程导致的,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其发展过程为慢性炎症→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IM)→异型增生→癌变[1-2]。
2025-03-27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老年人群为该病的高发群体[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2]。由于其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与胃炎、胃溃疡等类似的临床表现,导致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3]。
2025-03-14胃癌是胃黏膜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患者常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临床症状表现缺乏特异性。我国每年新增胃癌患者约41万例,如何降低胃癌发病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健康问题[1]。胃镜检查是最常用的胃癌筛查方法,胃镜检查联合胃镜下活检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2]。
2025-02-18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胃癌(gastric cancer,GC)新发病例约 108. 9 万,死亡病例约 76. 9 万。 我国GC 的发病率约占全球发病率的 44% ,为我国第 3大常见恶性肿瘤,其中 50% 以上的患者初诊即为晚期。 晚期 GC 5 年生存率仅为 10. 4% ,严重威胁国民健康[3]。 晚期 GC 的治疗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已成为 Her - 2 阴性晚期 GC的一线治疗方案。
2025-02-08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及癌胚抗原(CEA)在胃癌等多种肿瘤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能有效鉴别良性胃疾病和胃癌,且近年多项研究发现,AFP、CA199、CEA还与胃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有关[2-3]。因此推测可能有助于胃癌PM的预测,但仅依赖单一血清标志物检测可能会造成预测偏差。
2025-02-05胃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治疗胃癌首选方案即是胃癌根治术,可改善临床症状。但是,多数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都存在对自身病情及手术方案认知不足的问题。加上对手术效果的担忧,对手术治疗及术后疼痛的恐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此类患者普遍存在较强的心理负担。
2025-02-05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消化道多发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腹痛、上腹不适、乏力及食欲降低等,手术是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但多数患者于首诊时已发展为局部进展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为延长 LAGC 患者生存期,临床常给予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可杀灭肿瘤细胞,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
2025-01-25人气:5733
人气:5305
人气:5078
人气:1844
人气:148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药物评价研究
期刊人气:2106
主管单位:天津市科技厅
主办单位: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
出版地方:天津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4-6376
国内刊号:12-1409/R
创刊时间:197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392
影响因子:0.709
影响因子:1.360
影响因子:0.840
影响因子:1.98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