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白血病融合基因亲嗜性病毒整合位点1(ecotropicviralintegrationsite-1,EVI1)的多态性与白血病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骨刺患儿9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健康人群83例作为对照组。清晨空腹抽取两组入选者的外周静脉血2mL,采用PCR方法检测两组入选者EVI1的多态性情况,调查一般资料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EVI1rs17561基因共有CC、CA、AA三种基因型,两组入选者的EVI1rs17561基因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研究对象具有群体代表性。两组入选者EVI1rs17561基因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EVI1rs17561基因CC基因型显著高于对照组(90.0%vs.75.9%,P<0.05),研究组的等位基因C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7%vs.80.7%,P<0.05)。在90例骨刺患儿中,6例患儿确诊为白血病,检出率为6.7%,均为CC基因型。研究组患儿EVI1rs17561基因的CC基因型与血小板计数、危险度分层、诊断分型显著相关(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危险度分层、诊断分型为影响EVI1rs17561CC基因型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白血病患儿融合基因EVI1多态性比较常见,多表现为rs17561CC等位基因,此等位基因可能与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危险度分层、诊断分型显著相关,其中血小板计数、危险度分层、诊断分型为影响EVI1rs17561CC基因型的主要因素。
前言
白血病是一种源于造血干细胞癌变的疾病,具有治疗困难、容易复发的特点。白血病的发生是一个复杂而多步骤的过程,可能与遗传学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有关[1,2,3]。已有研究显示克隆性染色体数量、结构异常可形成具有肿瘤特性的融合基因,也可使一些在细胞生长/凋亡调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表达失控,从而干扰细胞增生、生存或分化调节,最终导致白血病发生[4,5]。早期判断患者的病情与分型有利于进行个性化治疗,促进改善患者的预后[6]。
白血病细胞及分子遗传学改变作为白血病诊断、预后预测的标记已经得到广泛认同,目前可采用的方法包括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PCR检查、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组测序等[7,8,9]。亲嗜性病毒整合位点1(ecotropicviralintegrationsite-1,EVI1)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3q26,是一个位点特异的DNA结合蛋白,编码一个相对分子质量14.5万道尔顿的锌指蛋白转录因子,参与RNA的转录调节,对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存活起重要作用[10,11]。有研究显示EVI1存在一定的基因多态性,与机体的脂质代谢、骨代谢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可能涉及人类疾病的易感性[12,13,14]。本研究主要探讨了白血病融合基因EVI1的多态性与白血病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与所有入选者的知情同意。选取本院2017年2月到2019年2月收治的骨刺患儿90例作为研究组,纳入标准:年龄4-16岁;检查前未接受过激素等任何抗白血病治疗。。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伴有遗传代谢性疾病患者;伴有其他基因疾病患者。同期选择健康人群83例作为对照组。
研究组中,男47例,女43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6岁,平7.15±1.28岁;平均体重指数18.72±2.18kg/m2。血红蛋白75.20±2.19g/L,白细胞计数(60.24±2.66)×109个/L,血小板计数(56.39±4.11)×109个/L。对照组中,男42例,女41例;平均年龄7.66±1.32岁;平均体重指数17.88±2.22kg/m2。
1.2EVI1多态性检测
抽取两组入选者的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2mL,提取DNA(厦门施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放置于-20℃低温箱保存备用。Taqman探针由北京优博兰基因技术有限公司生成提供),上游引物序列:5'ACATTGCTCAGGAAGC-TAAAAG-GTG3',下游引物序列:5'TGACCTAG-GCTTGAT-GATTCTAAA3'(上海基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采用Bio-RadCFXmanager软件对EVI1rs17561基因的基因型PCR扩增结果进行分析。
1.3调查资料
调查所有入选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资料,记录白血病患者的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危险度分层与诊断分型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入选者的EVI1rs17561基因分布采用Hardy-Weinberg(H-W)进行平衡检验,计数数据对比采用x2检验分,计量数据对比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同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相关性,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平衡检验结果
EVI1rs17561基因共有CC、CA、AA三种基因型,两组入选者的EVI1rs17561基因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研究对象具有群体代表性。
2.2两组EVI1rs1756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比较
两组入选者EVI1rs17561基因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EVI1rs17561基因CC基因型(90.0%)显著高于对照组(75.9%,P<0.05),等位基因C频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7%,P<0.05)。见表1。
表1两组EVI1rs1756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比较
2.3白血病的检出率
90例骨刺患儿中,6例患儿确诊为白血病,检出率为6.7%,均为CC基因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4例,慢粒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型1例。
2.4研究组患者EVI1rs17561基因多态性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研究组中,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VI1rs17561基因的CC基因型与血小板计数、危险度分层、诊断分型显著相关(P<0.05),见表2。
以EVI1rs17561CC基因型的发生作为应变量,以血小板计数、危险度分层、诊断分型作为自变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危险度分层、诊断分型为影响EVI1rs17561CC基因型的主要因素(P<0.05)。见表3。
3、讨论
白血病是一类有着不同行为和不同治疗反应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3-5/10万,主要由正常髓系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造血祖细胞恶性变转化而来[15]。该病多数患者伴随有克隆性染色体数量、结构异常。已有研究显示机体染色体突变可形成具有肿瘤特性的融合基因,导致相关基因表达失控,从而干扰细胞增殖、分化、成熟、凋亡,诱发白血病的发生[16,17]。
表2研究组患者EVI1rs17561基因多态性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表3影响白血病EVI1rs17561CC基因型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EVI1基因是一个具有DNA结合活性的锌指结构转录因子,位于染色体3q26,可与不同的蛋白形成复合体,调控一些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转录[18]。异常的EVI1表达引起骨髓细胞增生过度和全血细胞减少[19]。EVI1基因也可控制胚胎的发育,对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存活起重要作用,参与白血病干细胞的产生[20,21]。本研究显示EVI1rs17561基因共有CC、CA、AA三种基因型,两组入选者的EVI1rs17561基因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研究组的EVI1rs17561基因CC基因型、等位基因C频率(9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0.7%)。此外,90例骨刺患儿中,6例患儿确诊为白血病,均为CC基因型。从机制上分析,rs17561作为EVI1基因上的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当主要等位基因C改变为次要等位基因A时,则可产生变异体A114S,从而将rs17561基因114位置上的编码氨基酸由丙氨酸(Alanine,Ala)转变为丝氨酸(Serine,Ser)[22]。该突变还可增强炎症及免疫反应,从而提高炎性相关疾病的易感性,比如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肿瘤的易感性[23]。
白血病的治疗需先采取诱导化疗使病情达到完全缓解后再行进一步化疗或骨髓移植[24]。但危险度分层、诊断分型术常出现无核分裂象的标本而使异常核型检出率显著降低,检测费用也比较贵,故难以普遍开展[25,26]。EVI1基因一个位点特异的DNA结合蛋白,主要控制胚胎的发育,也可参与RNA转录调节,对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存活起重要作用[27,28]。EVI1rs17561在多种炎症和免疫性疾病中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其原因可能与rs17561的主要等位基因上C突变为次要等位基因A,形成的A114S具有促进炎症因子释放作用,进而促进炎症反应,同时可能涉及人类疾病的易感性[29,30,31]。本研究结果显示白血病患者EVI1rs17561基因的CC基因型与血小板计数、危险度分层、诊断分型显著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危险度分层、诊断分型为影响EVI1rs17561CC基因型的主要因素,表明EVI1rs17561基因多态性与患者的病情显著相关。其影响机制可能与主要等位基因在机体发挥的某种调控作用有关,但本研究未发现其具体调控机制,需要后续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白血病患者中融合基因EVI1多态性比较常见,多表现为rs17561CC等位基因,此等位基因可能与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危险度分层、诊断分型显著相关,其中血小板计数、危险度分层、诊断分型为影响EVI1rs17561CC基因型的主要因素。
石媛,毕小朵,杨光路,李晓华,付俊鲜,李天霞,张称心.白血病融合基因EVI1的多态性与白血病发生风险的相关性[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0,20(08):1515-1518.
基金: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计划A类项目(NJYT-17-A19)
分享:
侵袭性血管瘤病又称消失骨病(disappearingbonedis⁃ease)、大块骨质溶解症或Gorham⁃Stout综合征,它是一种以淋巴管、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导致的单发或多发的骨质丢失为特征的疾病,并具有侵犯周围软组织趋势;最早由Jackson于1838年提出,1955年由Gorham和Stout系统报道并命名Gorham⁃Stout综合征。
2025-04-09研究[5]表明,慢性髓系白血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衰弱发生率分别为49.6%、49.0%和54.0%.此外,抑郁在霍奇金淋巴瘤、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殖性肿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发病率分别为35.5%、27
2025-03-17由于该病在我国发病率不高,临床根据其受首发症状易诊断为常见病,导致漏诊率和误诊率较高。近年来,流式细胞术在血液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了血液疾病的诊断水平,可用于MM的临床诊断[2]。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对MM具有重要意义,可显示浆细胞比例增加,是诊断MM的主要手段[3]。
2025-02-19血液肿瘤疾病是威胁儿童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10/10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血液肿瘤患儿通常需要接受长达2.0~2.5年的化疗[2],在此期间,患儿的运动能力和耐力均明显下降[3-4],身体活动量处于较低水平[5],并可出现骨密度降低[6]、骨减少[7]等药物不良反应。
2025-01-14腹主动脉瘤是主动脉下段退行性改变和扩张的一种潜在致命的主动脉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腹主动脉瘤的病理特征包括血管炎症、细胞外基质破坏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功能的丧失。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稳态在主动脉瘤中起着重要作用。平滑肌细胞收缩表型丧失已被认为是多种动物模型和人类动脉瘤组织中的早期事件。
2024-12-17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以浆细胞克隆性增殖为特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表现为单克隆浆细胞过度增殖,导致M蛋白增多、骨破坏和正常造血功能障碍。MM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变异密切相关,包括染色体易位、基因突变和细胞遗传学异常等。
2024-12-02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属于B细胞恶性肿瘤,其特征是血液浆细胞的克隆性增殖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过量表达。MM发病率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高居第2位,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5%-20%,占所有肿瘤的1%。
2024-12-02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患病人群主要集中于中老年人目前,临床上仍未发现治疗该病的特效手段,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MM主要由浆细胞发生恶性增殖引起,导致正常骨髓被恶性肿瘤细胞增生浸润,患者会出现贫血、骨痛、高钙血症等症状。
2024-12-02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 CINV)是成人和儿童接受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中呕吐发生率约为60%,恶心发生率为70%~90%,频繁而剧烈的呕吐会引起食欲下降,影响进食量,从而导致营养缺乏,免疫力下降,严重时造成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
2024-11-27家族性急性髓系白血病(familial acute myeloid leukemia, FAML)是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髓系肿瘤和急性白血病分类中的一个新类别[1],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具有家族遗传的特点,表现为多个家庭成员在不同时间点发展出类似的白血病症状。由于其罕见性和遗传特征,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数据。
2024-11-27人气:18516
人气:16602
人气:15952
人气:15530
人气:1524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肿瘤研究与临床
期刊人气:2607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肿瘤研究所,山西省肿瘤医院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6-9801
国内刊号:11-5355/R
邮发代号:22-137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