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制作腹部引流球悬挂固定装置,并探讨其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收治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且术后留置负压引流球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其入院先后顺序进行分组。以2021年7-8月入院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传统的负压引流球悬挂固定方法;以11-12月入院的患者为观察组,使用自行设计制作的腹部引流球悬挂固定装置。比较两组患者引流球留置期间的导管滑脱率、术后起床准备时间、术后活动步数及引流液倾倒时间。结果 观察期间,观察组患者未发生导管滑脱,对照组有5例患者发生部分导管滑脱,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留置期间,观察组患者术后起床准备时间少于对照组[(5.74±0.36)min vs (7.29±0.61)min],术后第3~7天的活动步数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倾倒观察组患者引流液的用时短于对照组[(7.05±0.42)s vs (18.36±2.0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制引流球悬挂固定装置较传统固定方法更安全、有效,且操作方便,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普外科最复杂的手术之一[1],其手术范围广、创面大、渗出液多,术后需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而加强腹腔引流管的管理对观察和治疗术后出血、胰瘘、感染以及腹腔积液等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2]。胰腺术后常规需放置2~5根引流管,下接负压引流球。这也给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使用传统引流球固定方法时,常会出现导管滑脱、逆行感染等问题。基于此,我科研制了一种引流球悬挂固定装置(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 2020 2 0217921.4),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腹部引流球悬挂固定装置的设计制作
腹部引流球悬挂固定装置设计为背包形式,主要包括可伸缩的肩带、PVC材质的透明袋以及亚克力材质的透明固定盒3部分,示意图详见图1。透明袋可根据引流球的数量选择合适的大小(包括可容纳1球、2球和3球的透明袋),每个球位置对应的底部配合固定盒设置有一圆形孔。透明固定盒根据引流球数量和透明袋大小定制,配套使用,四周及底部为镂空设计。透明袋及透明盒设计便于观察及清洁消毒,镂空设计便于引流液倾倒。固定盒前后都设有标签贴卡槽,配合插卡式标签,使各引流管清晰可辨。伸缩肩带可实现拎带与肩带双重功能,以适应患者的不同体位及活动情况。(扫描文末二维码可查看引流球悬挂固定装置及使用状态的清晰彩图)
2、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
2.1 评价对象
选择2021年7-12月收治于我院胰腺外科行胰十二指肠术后且术后留置引流球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病理确诊为胰腺导管腺癌且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者;无语言及认知障碍,具有独立完成调查问卷的能力;术后留置腹腔下出口式负压引流球≥1个。排除研究期间死亡或自动放弃治疗的患者。共纳入患者70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科室持续质量改进活动进度,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两组。以2021年7-8月入院的35例作为对照组,以11-12月入院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9-10月为洗脱期)。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围手术期宣教及术后护理。宣教内容包括:疾病及手术相关知识、术后起床三步曲、引流管及引流球留置期间的注意事项、镇痛泵的使用方法。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引流球固定方法。①对照组:采用常规引流球固定方法进行双重固定。即在患者近伤口处用3M胶带或导管固定贴高举平台法[3]进行固定导管,然后使用引流球自带的夹子将其固定于患者衣服或腹带上。②观察组:近伤口处导管固定方法同对照组,并根据引流球的数量选择合适大小的悬挂固定装置,将引流球一一放入固定盒内,将下出口从底部镂空处穿出,并根据引流球的位置写上对应的标签。患者平躺时,可将肩包悬挂于床边;活动时,可根据自身情况和喜好斜跨于肩膀上或拎在手中。
2.3 评价指标
2.3.1 导管滑脱情况
统计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期间发生引流管部分脱出及完全脱出的情况。引流管衔接处脱出,但末端近伤口处未脱出为部分脱出;引流管末端与患者身体皮肤伤口处完全分离为完全脱出。
2.3.2 术后起床准备时间
因每位患者术后首次起床时间不同,故记录术后前10次起床活动准备时间并取其平均值。在每位患者床头放置计时器,嘱家属在患者准备起床时呼叫责任护士。计时从患者准备起床开始,至双脚落地开步走路为止。每次起床前,责任护士于床旁评估患者的活动耐受情况,并根据SEA原则(See-Estimate-Ask,观察-评估-询问)进行评估。观察患者意识清醒(SpO2≥95%,生命体征平稳20 min以上);评估患者肌力>3级,疼痛评分<4分,引流管处无渗血、渗液,且管道固定妥当,伤口敷料整洁;询问患者主观感受。在确认患者情况稳定后方可下床活动,下床时严格按照起床三步曲执行。
2.3.3 引流液倾倒时间
比较术后第1~4天护士倾倒引流球内引流液并做好相关记录的所需时间,即确认导管位置名称至将引流球重新固定及记录引流量所需总时长。术后1~4 d均需记录患者出入量,一般夜班护士于早上6:00、白班护士于下午14:00集中进行引流液倾倒计量,如有引流液较多等特殊情况则按需倾倒。患者术后均留置下出口式负压引流球,倾倒引流液时,护士只需拧开出口处的螺旋开关并挤捏引流球即可实现操作,观察组患者也无需将引流球从固定盒中取出。
2.3.4 术后活动步数
下床活动时,为患者佩戴运动手环,以记录其每日活动步数,术后连续记录7 d。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数据由双人录入,以确保准确性。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置管期间均未发生导管完全滑脱,对照组有5例患者发生导管部分滑脱,观察组患者未发生导管滑脱;两组导管滑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观察组患者术后起床准备时间、单个引流球引流液倾倒时间较对照组更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两组患者术后7天活动步数比较
术后前两天,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步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天开始,观察组患者每日下床活动步数均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4、讨论
4.1 自制引流球悬挂固定装置的优点
①便于观察与清洁。固定装置所采用的PVC及亚克力材料均为透明材料,可清晰观察引流球中引流液的情况,且其表面防水,方便擦拭消毒,同时其结实牢固、经久耐用。②便于引流液倾倒等操作。固定装置结合临床常用的下开口式引流球设计,四周及底部均为镂空,便于医护人员倾倒引流液;③便于导管标识。使用时,每个引流球独立放置于固定装置中,配合插卡式标签,清晰可辨。④便于患者活动。固定装置采用拎带与肩带双重设计,使用更为灵活,休息时可悬挂于床边,活动时可拎于手上或斜挎在肩上。
4.2 引流球悬挂固定装置的应用效果
4.2.1 有助于减低导管滑脱率
结果显示,对照组有5例患者发生导管部分滑脱(即入腹腔的导管与引流球导管衔接处断开),而观察组患者均未发生导管滑脱,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科医师常规会在胰十二指肠术后置管患者伤口处进行缝合固定,加之回病房后护士使用3M胶带外固定,有效防止了导管完全滑脱的发生。对照组有5例患者发生导管部分滑脱,其中2例因引流液未及时倾倒,引流液过重,且夹子固定不牢固导致重力性滑脱;2例因导管较多,家属协助患者更换衣服后牵拉过度引起滑脱;另1例因导管口固定松弛,倾倒引流液时稍有牵拉导致部分滑脱。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是保证有效引流的前提[4]。覃健英[5]研究显示,材质因素及患者活动引起的导管滑脱占滑脱总数的32%。传统固定模式中,往往会因固定引流球自带的夹子材质脆、咬合不紧等问题导致无效固定,当患者过度牵拉或引流液太多未及时倾倒时即可引发引流管滑脱。而观察组患者,因使用了固定装置,引流球放于固定装置内,球体相对固定,倾倒引流液、患者更换衣服时,引流球均不会受到过多影响,避免了因牵拉等因素导致的导管滑脱。
4.2.2 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起床准备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第3~7天的下床活动步数均多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一般术后第3天会撤去心电监护,下床活动量也逐渐增加。观察组患者使用的引流球悬挂固定装置采用背包加拎包式设计,无论其平躺或活动都无需将引流球取出,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有效节约了患者的起床准备时间。同时,利用背带的节力原则,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自主活动,使其不必因担心导管脱落而限制日常活动,避免因害怕导管滑脱而不愿活动的消极心理,提高了早期下床活动的依从性,进而有效促进了患者的术后康复。
4.2.3 有助于提升护理工作效率
结果显示,观察组单个引流球引流液倾倒时间平均为(7.05±0.42)s,短于对照组的(18.36±2.02)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自制引流球悬挂固定装置上有清晰的标识,护士在倾倒引流液时不需掀开被褥翻找引流管名称、分辨引流球位置,有效缩短了护士的操作时间。由于我院均采用下出口式引流球,固定装置也针对此设计,倾倒引流液时不易被污染,一旦有污染,使用含有酒精的湿巾擦拭即可。同时,固定装置材料透明轻便,便于观察与清洁消毒,每位患者一人一用,拔管后作为医疗废弃物丢弃即可,带管出院的患者则可将固定装置一同带回家。引流液颜色、质、量的变化有助于早期识别胰瘘的发生[6,7]。加强引流管的综合管理,优化风险评估、导管固定、引流液观察以及患者健康教育等关键环节,是防止术后并发症的重点。引流球悬挂固定装置的使用可有效节约护士倾倒引流液的时间,也减少了导管滑脱等处理时间,即便在引流液过多、未能及时倾倒的情况下,也不用担心引流球会因重力性脱出。临床使用中,当医师拔除一个引流球时,也可实时根据情况更换合适大小的PVC袋,具有一定灵活性。
5、小结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留置引流导管多、管理困难,给护理工作带来诸多挑战。自制引流球悬挂固定装置可有效降低导管滑脱率、缩短患者术后起床准备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活动,同时也可缩短护士倾倒引流液时间、提升了护士的工作效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但由于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较少,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且目前悬挂固定装置皆为人工制作,尚未实现成果批量转化,无法长期提供患者使用,也有待后续持续推进。
参考文献:
[1]王文爽,张晓雪,郑爆琳,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引流管护理与术后胰痿预防的研究进展I中国护理管理,2021,21(11):1736-1739.
[2]李长安.3M弹力胶高举平台法、3M透气胶媒形交又法及导管固定装置法在胆腹腔流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U],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20):84,159.
[4]李长安腹腔引流管在普外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IJ1.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18):68.168.
[5]覃健英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I1.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1):183-185.
[6]王明亮,黄强,刘臣海胰体尾切除术后第一天引流量在预测胰漏发生中的作用[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9,34(7):590-593.
文章来源:张玲,马莉娜,余晓芬,唐雯洁.腹部引流球悬挂固定装置的制作与应用[J].上海护理,2023,23(10):70-73.
分享: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通过医院移动护理系统能够将医疗事业与互联网应用结合起来,使得医护工作能够更加信息化、智能化。在运用移动护理系统对监测人的人体参数进行监测过程中,可将医疗数据上传至数据库中,保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能够具有安全性和实时性[1]。
2024-06-06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重症患者有呼吸困难、缺氧、呼吸衰竭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期间患者易出现不良情绪,导致治疗依从性较差、治疗进展缓慢或复发。因此,临床上除采取积极治疗外,需予以患者有效护理干预。
2024-06-05护理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具备开展护理教育教学的能力[1]。在以往的课程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课堂讲授法,即以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学生听教师讲授,这是传统的教学空间,在这种教学空间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真正参与教学,学生也很难将护理教育学知识转化为教学技能。
2024-06-05库欣病是由于脑垂体腺瘤分泌过多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的全身皮质醇水平增高的疾病[1]。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库欣病的一线手段[2]。已有研究表明,库欣病诊断过程复杂、康复时间长,病人往往需反复住院,复发病人需多次手术治疗,此外,全身皮质醇水平升高还会导致外观改变、睡眠障碍、血糖异常、性欲障碍和精神心理障碍等,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3,4,5,6]。
2023-11-26高级实践护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APN)是拥有深厚的专科知识、复杂问题的决策能力及扩展临床实践才能的注册护士,在提高病人照护质量、促进护理专业发展、降低医疗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高级护理实践发展和实施是医疗体制变革的重要体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效地将APN整合到医疗保健工作中,应适应各自的政府、医疗保健、护理和消费者文化,以满足一个国家的卫生保健和人口需求。
2023-11-08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UE)是指病人未达到拔管指征而自行将管道拔出,也包括或因医护操作不当所致的管道脱落[1]。非计划性拔管是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比较常见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18%[2,3,4,5,6,7],可造成病人ICU住院时间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吸入性肺炎、低氧血症、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等的发生[4,8,9,10,11],在增加病人经济负担的同时,也给医护工作者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
2023-11-08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普外科最复杂的手术之一[1],其手术范围广、创面大、渗出液多,术后需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而加强腹腔引流管的管理对观察和治疗术后出血、胰瘘、感染以及腹腔积液等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2]。胰腺术后常规需放置2~5根引流管,下接负压引流球。这也给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2023-10-20患者安全是指在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实施有效治疗方法或护理措施,防止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服务期间不必要损伤的发生[1]。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个人在遇到各种各样复杂问题时,凭借自己的学识和知识储备进行整合分析、推理并给出正确决策的能力[2]。本科实习护生是未来护理队伍的主力军[3],其患者安全感知水平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安全及预后[4]。
2023-10-17随着我国老龄化加重且患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居多,医院床位周转率高,患者出院后高效、全周期的护理服务需求也亟待提高[1]。居家护理方式能有效提高患者后期康复训练的规范性和康复治疗的持续性,基于网络医疗平台的护理模式也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2,3,4,5,6]。
2023-10-17记忆是日常生活中个体获得大量知识和技能的关键,也是人类适应环境和生存发展的基础[1]。记忆自我效能感(memory self-efficacy,MSE)是指一个人在需要记忆的情况下对记忆的掌握感和有效使用记忆的能力,是反映个体对自身记忆功能有效性的一种信念,是维持个体记忆水平的重要因素。
2023-09-28人气:22464
人气:18557
人气:16683
人气:16014
人气:1530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护理
期刊人气:7320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武汉市医学科学研究所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4-3768
国内刊号:42-1787/R
邮发代号:38-116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690
影响因子:0.241
影响因子:1.185
影响因子:0.343
影响因子:0.07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