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蓝光成像(blue laser imaging, BLI)与白光成像(white light imaging, WLI)模式对胃癌前病变的诊断差异。方法 选取108例有消化道症状患者,在所有患者疑似病变部位均采用以下顺序重点观察:WLI→WLI+ME→BLI→BLI+ME→BLI+ME,并在病灶处取活检。比较WLI模式和BLI模式下病灶轮廓图片清晰度;比较WLI模式+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 ME)模式和BLI模式+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 ME)模式下观察微血管(microvascular, MV)及微结构(microsurface, MS)图片清晰度;统计BLI+ME模式诊断胃癌前病变的诊断结果、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BLI模式下观察病变轮廓清晰度优于WLI模式(P<0.05),BLI+ME模式观察胃小凹开口形态清晰度优于WLI+ME模式(P<0.05)。BLI+ME模式内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灵敏度为98.9%,特异度为91.4%;BLI+ME模式内镜下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89.5%;BLI+ME模式观察不典型增生,胃小凹开口分别为C型、D型、E型,3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BLI+ME模式观察蓝嵴征(light blue crest, LBC)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的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83.8%。结论 BLI模式较WBI模式可清晰区分病灶与正常黏膜;BLI+ME模式可清晰显示胃部病变的轮廓及MV和MS、LBC等,从而提高胃癌前病变的诊断率,BLI模式对胃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断更具有临床价值。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 及死亡率较高,位居我国恶性肿瘤的第 3 位,且每 年新增患者数量多[1] 。 有研究[2] 显示,胃癌的发 展过程是由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 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胃癌,因此,提 高癌前病变的诊断能力,有助于诊断早期胃癌,对 患者总体预后及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蓝光成像 (blue laser imaging,BLI)是近年来逐渐应用于临床 的电子染色技术,它能够显著提高毛细血管形态对 比度,结合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ME)观察胃黏膜微血管(microvascular,MV)、微结构(microsurface,MS ), 可 为 消 化 道 疾 病 诊 断 提 供 依 据[3-5] 。 本研究比较分析 BLI 模式与 WLI 模式在 发现胃癌前病变的差异,分析 BLI+ME 模式观察蓝 嵴征(light blue crest,LBC)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的价值,同时分析 BLI+ME 下观察胃小凹开口分型 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探讨 BLI 技术对胃癌前病变 的临床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 年 9 月—2024 年 9 月北华大学附 属医院 108 例有消化道症状并行常规内镜检查发 现胃内疑似癌前病变病灶并同意取活检的患者,其 中,男 58 例,女 50 例;年龄 24 ~ 76 岁,平均(53. 12 ±1. 25)岁。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 准,患者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胃黏膜异常,包括血管纹理模糊、黏 膜浅表溃疡或糜烂、粗糙、局部隆起、色泽改变、局 部充血水肿等[6] ;患者同意胃镜下活检;年龄≥18 周岁;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有全麻内镜检查绝对禁忌证者;凝 血功能障碍者;无法取活检者;既往有上消化道手 术史、胃正常解剖结构改变者;已知的消化道恶性 肿瘤及上消化道出血者。
1. 2 主要仪器
胃镜,富士内镜 EG-760Z;主机,富士内镜 VP7000;光源,富士内镜 BL-7000,日本富士胶片公司。
1. 3 方 法
患者准备:患者应禁食6 h 及以上;检查前10 min 口服消泡剂(主要为西甲硅油),用来清除胃内黏液和气泡,检查前 5 min 含服黏膜麻醉剂(主要为利多 卡因),在全麻状态下行胃镜检查。
操作过程:进镜到十二指肠降段,退镜时采用 白光模式依次观察幽门口、胃窦部、胃角、胃体部及 底部、贲门部,发现疑似病灶时采用以下顺序重点 观察疑似部位:WLI→WLI+ME→BLI→BLI+ME→ BLI+ME,并在病灶处取活检。
观察内容:WLI 模式和 BLI 模式下病灶轮廓清 晰度;WLI+ME 和 BLI+ME 下 MV 清晰度及 MS 清 晰度;BLI+ME 下胃小凹开口分型及有无 LBC。
评价指标:1)图像清晰度评价。 看不清,1 分; 模糊可见,2 分;较清晰,3 分;非常清晰,4 分[7] 。 2) 胃癌前病变在 WLI 模式观察的诊断标准。 萎缩:黏 膜变薄血管透见;黏膜粗糙不平,有黏膜颗粒或结节 状。 肠上皮化生:平坦型肠化黏膜不平坦,颜色呈灰 白色、鳞片状或点状结构;隆起型肠化通常呈局限性 扁平隆起,颜色灰白,近看表面黏膜粗糙呈绒毛状改 变[7] 。 异型增生内镜下尚无明确的特异性表现。 3)胃小凹分型。 参考 Sakaki 分型,将胃小凹分为 A 型(圆点状)、B 型(线状)、C 型(稀疏而粗大的线 状)、D 型(斑块状)、E 型(绒毛状)。 4) LBC 程度判 断。 图片中可见 LBC 范围在一个影像视野框内少 于 20%判定为 LBC 阴性;达到 20% ,甚至超过 80% 者均判定为 LBC 阳性。 5)病变诊断的金标准。 于 病变区域取活检 2 块,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胃黏膜 病理改变参考 2012 年 11 月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 意见(2012 年,上海)》 [8] ,将胃癌前病变病理学改变 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轻/ 中/ 重度)或上皮内瘤变(低/ 高级别)。
1. 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 0 对数据进行处理与统计学分 析。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年龄、图片清晰度 评价评分) 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计数资料 (灵敏度、特异度)以 n(η / % )表示,组间比较行 χ 2 检验。 以 P0. 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 BLI 与 WLI 模式病变轮廓清晰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观察病灶轮廓的清晰程度 方面,BLI 模式明显优于 WLI 模式(P,见 表 1。
表1 BLI 与 WLI 模式病变轮廓图片清晰度
2. 2 BLI+ME 与 WLI+ME 模式胃小凹开口形态 清晰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胃小凹开口形态清晰程度方 面,BLI+ME 模式明显优于 WLI+ME 模式(P05), 见表2。
表2 BLI+ME 与 WLI+ME 模式胃小凹开口形态图片清晰度
2. 3 BLI+ME 下胃小凹开口分型与病理组织学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108 例患者 BLI+ME 模式下观 察到的胃小凹开口,按 Sakaki 分型主要分为 A 型、B 型、C 型、D 型、E 型,其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见表3。
表3 BLI+ME 模式下胃小凹开口分型与组织病理学关系
2. 3. 1 胃小凹开口分型与胃黏膜萎缩的关系
108 例患者的组织病理结果提示有 86 例萎 缩,其中 1 例 B 型胃小凹开口,38 例 C 型胃小凹开口,41 例 D 型胃小凹开口,6 例 E 型胃小凹开口, 提示萎缩在上述 4 型胃小凹开口中发生率不同(P. 05)。 本研究中萎缩多表现为 C、D 型胃小凹开 口,据此 BLI + ME 诊断胃黏膜萎缩的灵敏度为 98. 9% ,特异度为 91. 4% ,阳性预测值为 74. 2% , 阴性预测值为 91. 5% 。
2. 3. 2 胃小凹开口分型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关系
108 例患者中病理结果提示有 58 例肠上皮化 生,其中 2 例 C 型胃小凹开口,4 例 D 型胃小凹开 口,52 例 E 型胃小凹开口,提示肠上皮化生在上述 3 型胃小凹开口中发生率不同(P0. 05)。 本研究中 肠上皮化生主要表现为 E 型胃小凹开口,据此 BLI+ ME 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灵敏度为 91. 7% ,特 异度为 89. 5% ,阳性预测值为 56. 1% ,阴性预测值 为 83. 3% 。
2. 3. 3 胃小凹开口分型与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的关系
108 例患者中病理结果提示有 36 例不典型增 生,其中 12 例 C 型胃小凹开口,11 例 D 型胃小凹 开口,13 例 E 型胃小凹开口,提示不典型增生在上 述 3 型胃小凹开口中发生率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 05),即本研究中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可 见于 C、D、E 这 3 型,3 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 05)。
2. 3. 4 LBC 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价值
BLI+ ME 模式观察结果显示,LBC 是一种位 于上皮表面脑回状黏膜上的细小蓝白色线,多为蓝 中泛白的斑片状区域。 本研究在 BLI+ ME 模式观 察下发现 LBC 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灵敏度为 87. 5% ,特异度为 83. 8% ,阳性预测值为 70. 0% , 阴性预测值为 93. 9% 。
表4 NBI 放大内镜下 LBC 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3、讨论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胃癌的早 诊断、早治疗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但早期胃癌症 状无特异性,临床上不能通过临床表现对早期胃癌 做出诊断[9] 。 CORREA 等[10] 最早提出肠型胃癌, 且 80% 以上的胃癌是肠型胃癌。 肠型胃癌的发展 过程: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性增生-胃癌,称为 CORREA 模式。 当正常胃黏膜 上皮发生癌变时,胃黏膜上皮的微表面腺管开口和 微血管形态也会出现相应变化,因此观察胃黏膜上 皮的微细变化有助于识别出现恶变的病灶[11] ,传 统上常用白光内镜观察病灶。 白光内镜可以观察 病灶的色调及形态变化,如发红、发白及凹凸不平 的病变,但对黏膜的微细形态观察效果不佳。 日本 富士公司于 2012 年推出了采用激光光源代替传 统氙气光源的内镜系统“ LASEREO”,通过发出不 同强度的激光光源,能够清楚地显示病灶微血管和 微腺管结构形态,此内镜系统有 WLI、 BLI、BLIbright 及联动成像模式(linked color imaging,LCI)4 种观察模式[12] 。 WLI 模式通过(450±10) nm 的白 光显示深部血管与结构形态,主要用于常规检查; BLI 模式通过增强 (410±10) nm 窄带光的光照强 度,在实现窄带光观察的同时保持高亮度,增强病 变表面的对比度,突出显示黏膜表面微结构及微血 管形态,同时结合 ME,用于近距离观察病灶、判断 病变性质[13]。
本研究主要探讨BLI 模式与 WLI 模式对胃癌 前病变的诊断差异,结果显示:BLI 模式下观察病 变轮廓清晰度优于 WLI 模式 (P0. 05)。 BLI+ ME 模式通过观察蓝嵴征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诊断的灵敏度为 87. 5% ,特异度为 83. 8% 。 分析 原因:1)蓝光成像是一项新型图像质量提升技术, 增强窄带光的光照强度可增加图像清晰度,使病灶 黏膜表面形态与正常状态黏膜形态的对比更明显, 从而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准确率[14] 。 2)放大内镜可通过放大影像及变焦功能,能够清 晰地观察微血管和黏膜结构,在显微镜下分辨出不 同性质的病变,从而提高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鉴别 准确率[15] 。
综上所述,BLI 模式较 WBI 模式可清晰的区分 病灶与正常黏膜;BLI+ME 模式可清晰地显示胃部 病变的轮廓及 MV 和 MS、LBC 等,从而提高胃癌前 病变的诊断率,BLI 模式对胃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断 更具有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2]张颖,沈磊. 蓝激光放大内镜 VS 分型对胃部癌前病变 及早期癌的诊断价值[ 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8, 35(6):385-390.
[3]国家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 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等. 中 国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专家共识意见(2019 年, 新乡)[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9,36(11):793-801.
[4]王曼彤,陶丽莹,王宏光. 蓝激光内镜在消化道早癌精准 诊断中的进展[J]. 中国内镜杂志,2018,24(6):88-92.
[5]卓颖,康海锋,仇建伟,等. 蓝激光成像在判断早期胃癌 分化程度中的应用价值[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8,27(8):869-872.
[8]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2012 年,上海)[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3,5(7): 44-55.
[13]刘鑫,闵敏,沈伟,等. 蓝激光内镜在消化道粘膜病变 中的应用现状[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7,34(1): 72-73.
[14]八木一芳,味冈洋一. 放大胃镜诊断图谱[M]. 2 版.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7-27.
[15]王金鹏,翟惠虹,焦月,等. 内镜联合蓝激光成像对萎 缩及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价值[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8,39(5):663-668.
基金资助:吉林市科技创新发展计划项目(20210409068);
文章来源:马瑛泽.蓝光内镜成像模式对胃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26(02):221-224.
分享:
胃癌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2]。胃早癌是一种局限于黏膜内或黏膜下的肿瘤,较小且未侵入肌层[3]。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治疗胃早癌[4-5]。
2025-04-17胃癌症状无特异性,一经发现多为晚期,预后多不良[4]。经手术或内镜下治疗后,早期胃癌大多预后良好[5]。胃癌前病变发展是有规律的,以肠型胃癌Correa级联反应为例:正常胃黏膜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影响下,逐渐从非萎缩性胃炎发展至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最终演变成胃癌[6],其中异型增生是直接的癌前病变[7]。
2025-03-31胃癌(gastriccancer,GC)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多为腺癌。胃癌的发展并非“跳跃式”,而是经过一系列“渐进式”过程导致的,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其发展过程为慢性炎症→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IM)→异型增生→癌变[1-2]。
2025-03-27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老年人群为该病的高发群体[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2]。由于其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与胃炎、胃溃疡等类似的临床表现,导致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3]。
2025-03-14胃癌是胃黏膜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患者常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临床症状表现缺乏特异性。我国每年新增胃癌患者约41万例,如何降低胃癌发病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健康问题[1]。胃镜检查是最常用的胃癌筛查方法,胃镜检查联合胃镜下活检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2]。
2025-02-18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胃癌(gastric cancer,GC)新发病例约 108. 9 万,死亡病例约 76. 9 万。 我国GC 的发病率约占全球发病率的 44% ,为我国第 3大常见恶性肿瘤,其中 50% 以上的患者初诊即为晚期。 晚期 GC 5 年生存率仅为 10. 4% ,严重威胁国民健康[3]。 晚期 GC 的治疗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已成为 Her - 2 阴性晚期 GC的一线治疗方案。
2025-02-08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及癌胚抗原(CEA)在胃癌等多种肿瘤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能有效鉴别良性胃疾病和胃癌,且近年多项研究发现,AFP、CA199、CEA还与胃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有关[2-3]。因此推测可能有助于胃癌PM的预测,但仅依赖单一血清标志物检测可能会造成预测偏差。
2025-02-05胃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治疗胃癌首选方案即是胃癌根治术,可改善临床症状。但是,多数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都存在对自身病情及手术方案认知不足的问题。加上对手术效果的担忧,对手术治疗及术后疼痛的恐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此类患者普遍存在较强的心理负担。
2025-02-05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消化道多发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腹痛、上腹不适、乏力及食欲降低等,手术是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但多数患者于首诊时已发展为局部进展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为延长 LAGC 患者生存期,临床常给予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可杀灭肿瘤细胞,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
2025-01-25为延长LAGC患者生存期,临床常给予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chemotherapy,NACT),可杀灭肿瘤细胞,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但药物不良反应中神经毒性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进而对化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3]。在中医领域中,胃癌被归纳于“痞满”“胃脘痛”等范畴,病因病机在于气滞、血瘀等,治疗均可以益气养阴、祛瘀活血等为原则[4]。
2025-01-24人气:18547
人气:16670
人气:15567
人气:15083
人气:1484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内镜杂志
期刊人气:4221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
出版地方:湖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7-1989
国内刊号:43-1256/R
邮发代号:42-142
创刊时间:199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91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84
影响因子:0.173
影响因子:2.4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