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晚期胃癌应用阿帕替尼联合SOX化疗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92例晚期胃癌患者,将其分成试验组与参照组,两组采用不同治疗并比较临床效果相关指标。结果 两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后的生存质量、免疫指标、血清肿瘤标志物、症状积分比较均差异显著(均P<0.05)。结论 SOX化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同时能改善免疫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缓解临床症状。
由于胃癌早期缺少典型症状,因而大部分患者在就诊时已为癌症中晚期,治疗以化疗为主,通常使用两种或三种药物联合治疗。本文分析晚期胃癌应用阿帕替尼联合SOX化疗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11月—2022年3月我院治疗的92例晚期胃癌患者,临床确诊为晚期胃癌,患者知情并同意参与研究,预期生存时间>3个月。排除半年内有化疗史,血液系统疾病,化疗禁忌证,资料不完整,妊娠期或哺乳期者。采用抽签法将其分成参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46例。参照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42~76岁,平均(57.12±2.39)岁;病程1~5年,平均(2.18±0.67)年。试验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43~78岁,平均(56.89±2.44)岁;病程1~6年,平均(2.24±0.71)年。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实施SOX化疗,主要应用替吉奥和奥沙利铂药物。根据体表面积对用药剂量进行调节,若体表面积<1.25㎡,剂量为40 mg/次、2次/d;若体表面积为1.25~1.50㎡,剂量为50 mg/次、2次/d;若体表面积>1.50㎡,剂量为60 mg/次、2次/d;服药14 d,停药7 d。奥沙利铂剂量根据体表面积1次130 mg/㎡,静脉滴注。治疗周期为21 d,治疗3个周期。试验组应用SOX化疗及阿帕替尼治疗。SOX治疗同参照组,阿帕替尼0.50 g/次、1次/d、口服,治疗疗程同参照组。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主要是根据肿瘤消失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分为显效、有效、无效。(2)采用生存质量量表评估两组生存质量,主要包括角色、生理、情绪以及睡眠指标,每项指标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生存质量越好。(3)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4)比较两组免疫指标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情况。(5)根据症状积分评分标准评估两组临床症状,每项症状评分0~3分,分值越高患者症状越严重、缓解效果越差。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显效22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治疗有效率为86.96%;参照组:显效13例、有效19例、无效14例,治疗有效率为69.57%。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9,P<0.05)。
2.2 两组生存质量比较
治疗前,试验组与参照组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281.28±26.23)、(282.01±25.9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2,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参照组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342.20±32.15)、(310.11±29.94)分,试验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8,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试验组:肝损伤2例、骨髓抑制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参照组:消化道反应1例、肝损伤4例、贫血2例、骨髓抑制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91%。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3,P<0.05)。
2.4 两组治疗后免疫指标比较
试验组治疗后CD3+、CD4+、CD8+水平分别为(66.28±7.28)%、(39.07±6.23)%、(24.87±6.23)%,参照组分别为(48.98±7.01)%、(33.28±5.98)%、(32.12±7.02)%,试验组治疗后免疫指标水平均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610、4.547、5.239,均P<0.05)。
2.5 两组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试验组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90、30.959、25.709,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2.6 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
试验组恶心呕吐、食欲差、腹泻、胃脘疼痛评分分别为(0.49±0.08)、(0.42±0.07)、(0.78±0.07)、(0.58±0.14)分,参照组评分分别为(0.92±0.13)、(0.79±0.11)、(1.13±0.15)、(0.97±0.16)分,试验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低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106、19.247、14.341、12.442,均P<0.05)。
3、讨论
胃癌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大部分胃癌都是腺癌,并没有典型的早期症状,或者仅仅会表现出一些非特异性临床症状,如上腹不适等。胃癌和胃部慢性疾病具备相似症状,因此未能引起患者重视,使得诊治时大多已处于中晚期,不适用手术治疗。因此,该阶段治疗主要为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制约肿瘤恶化,改善临床症状。在晚期胃癌治疗中SOX较为常用,该治疗方案主要是通过替吉奥、奥沙利铂进行治疗。替吉奥属于第三代氟尿嘧啶衍生物,其主要成分对胃癌治疗都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如替加氟具有相对较高的生物利用率,半衰期能够达到12 h;奥替拉西钾对氟尿嘧啶磷酸化具备阻滞作用,能够缓解消化道毒性;吉美嘧啶能够对氟尿嘧啶起到降解阻滞的效果,将其发挥功能的时间有效延长。在多种机制协同作用下,本品能够对肿瘤细胞生长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1]。奥沙利铂属于铂类衍生物的一种,具备抗癌活性广以及水溶性优等特点,能够直接作用于DNA,并和嘌呤碱基结合成稳定结合物,可以抑制DNA合成,存在细胞毒性,从而能起到抗肿瘤的效果。此外,本品还会导致细胞内氧化应激反应,使得大量活性氧自由基生成,对癌细胞造成了一定损伤,影响其代谢以及功能,从而有效控制了病情发展。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同时也存在不良反应较多等弊端,导致治疗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故应加强对高效联合方案的研究。
阿帕替尼对于晚期胃癌治疗也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并具备安全性高的优势。与此同时,阿帕替尼治疗无需展开基因检测,具有良好的经济性。阿帕替尼能够对肿瘤细胞线粒体功能造成影响,导致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具备良好的抗肿瘤作用[2]。另外,还能够和细胞受体APT结合位点进行竞争,从而对下游信号传导起到阻碍作用,对肿瘤血管的形成能够发挥出良好的抑制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3]。将阿帕替尼和SOX化疗联合应用,不仅具备良好的临床效果,可对DNA以及蛋白质合成具备良好的抑制作用,能有效发挥抗肿瘤活性,还能够对乳清酸核糖造成影响,从而对胃肠道反应起到缓解作用,有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文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生存质量、免疫指标、血清肿瘤标志物、症状积分均优于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综上所述,在晚期胃癌治疗中联合应用阿帕替尼及SOX化疗,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有效率,还能优化患者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反应,改善免疫指标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代海军.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联合SOX化疗治疗晚期胃癌患者临床观察[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9,32(5):413-415.
[2]赵向千.阿帕替尼联合SOX化疗方案治疗33例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研究[J].黑龙江医药,2018,31(6):1267-1269.
[3]孙晓艳.曲妥珠单抗联合卡培他滨、顺铂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1,38(4):437-438.
文章来源:房皓.晚期胃癌应用阿帕替尼联合SOX化疗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4,41(02):190-192.
分享:
胃癌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2]。胃早癌是一种局限于黏膜内或黏膜下的肿瘤,较小且未侵入肌层[3]。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治疗胃早癌[4-5]。
2025-04-17胃癌症状无特异性,一经发现多为晚期,预后多不良[4]。经手术或内镜下治疗后,早期胃癌大多预后良好[5]。胃癌前病变发展是有规律的,以肠型胃癌Correa级联反应为例:正常胃黏膜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影响下,逐渐从非萎缩性胃炎发展至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最终演变成胃癌[6],其中异型增生是直接的癌前病变[7]。
2025-03-31胃癌(gastriccancer,GC)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多为腺癌。胃癌的发展并非“跳跃式”,而是经过一系列“渐进式”过程导致的,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其发展过程为慢性炎症→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IM)→异型增生→癌变[1-2]。
2025-03-27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老年人群为该病的高发群体[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2]。由于其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与胃炎、胃溃疡等类似的临床表现,导致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3]。
2025-03-14胃癌是胃黏膜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患者常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临床症状表现缺乏特异性。我国每年新增胃癌患者约41万例,如何降低胃癌发病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健康问题[1]。胃镜检查是最常用的胃癌筛查方法,胃镜检查联合胃镜下活检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2]。
2025-02-18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胃癌(gastric cancer,GC)新发病例约 108. 9 万,死亡病例约 76. 9 万。 我国GC 的发病率约占全球发病率的 44% ,为我国第 3大常见恶性肿瘤,其中 50% 以上的患者初诊即为晚期。 晚期 GC 5 年生存率仅为 10. 4% ,严重威胁国民健康[3]。 晚期 GC 的治疗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已成为 Her - 2 阴性晚期 GC的一线治疗方案。
2025-02-08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及癌胚抗原(CEA)在胃癌等多种肿瘤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能有效鉴别良性胃疾病和胃癌,且近年多项研究发现,AFP、CA199、CEA还与胃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有关[2-3]。因此推测可能有助于胃癌PM的预测,但仅依赖单一血清标志物检测可能会造成预测偏差。
2025-02-05胃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治疗胃癌首选方案即是胃癌根治术,可改善临床症状。但是,多数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都存在对自身病情及手术方案认知不足的问题。加上对手术效果的担忧,对手术治疗及术后疼痛的恐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此类患者普遍存在较强的心理负担。
2025-02-05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消化道多发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腹痛、上腹不适、乏力及食欲降低等,手术是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但多数患者于首诊时已发展为局部进展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为延长 LAGC 患者生存期,临床常给予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可杀灭肿瘤细胞,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
2025-01-25为延长LAGC患者生存期,临床常给予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chemotherapy,NACT),可杀灭肿瘤细胞,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但药物不良反应中神经毒性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进而对化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3]。在中医领域中,胃癌被归纳于“痞满”“胃脘痛”等范畴,病因病机在于气滞、血瘀等,治疗均可以益气养阴、祛瘀活血等为原则[4]。
2025-01-24人气:16667
人气:15999
人气:15564
人气:15287
人气:1483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癌症杂志
期刊人气:2065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7-3639
国内刊号:31-1727/R
邮发代号:4-575
创刊时间:199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