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评估分析躯体化障碍治疗中采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理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年限区间选定为2018年1月~2020年12月,择取研究样本为此时间段内就诊治疗的80例躯体化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模式对患者实施分组治疗干预,将其划分为研究组(n=40)、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选定为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研究组患者治疗方案选定为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理疗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相关指标。结果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段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躯体化障碍患者治疗中采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理疗法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状态,值得全面推广。
躯体化障碍属于神经症范畴,其主要病理特征为持续性担忧,患者躯体存在多元化不适感进而反复至医疗机构不同科室就诊,且对医师诊疗缺乏信任,治疗依从性严重不足。躯体化障碍如治疗不及时可诱发多种急慢性疾病,对患者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均可造成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1]。临床治疗躯体化障碍的常规方案为抗精神病类药物,小剂量应用此类药物治疗可短期缓解各项临床症状,其主要缺陷为无法有效改善持续性担忧等异常心理状态,且长期用药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相关研究表明,采用心理学治疗模式评估分析躯体化障碍患者心理状态,并采取针对性心理疗法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2]。为深入研究躯体化障碍患者治疗的有效方案,本研究汇总评估本院躯体化障碍患者各项基线临床资料,分析并系统性研究总结联合应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及心理疗法对躯体化障碍治疗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年限区间选定为2018年1月~2020年12月,择取研究样本为此时间段内就诊治疗的80例躯体化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模式对患者实施分组治疗干预,将其划分为研究组(n=40)、对照组(n=40)。总结分析两组各项临床资料,研究组男12例,女28例,年龄45~70岁,平均57.75±2.88岁,病程1~9年,平均5.08±1.22年。对照组男13例,女27例,年龄45~68岁,平均57.62±2.83岁,病程1~8年,平均4.82±1.15年,基线资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符合ICD-10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无认知意识障碍,近期未服用抗精神病及抗抑郁类药物治疗,家属及患者本人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性疾病、药物过敏及其他无法配合研究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选定为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本研究选定治疗药物为利培酮片、西酞普兰片,利培酮片(生产厂家: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808,规格:1mg×20片),每日口服2次,初始用药剂量为0.5mg/次,用药后医师评估患者躯体化障碍相关症状改善情况,适当调整用药剂量,单次最大用药剂量为1.5mg。西酞普兰片(生产厂家: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309,规格:20mg×12s),每日口服1次,初始用药剂量为20mg/次,用药后医师评估患者躯体化障碍相关症状改善情况,适当调整用药剂量,单次最大用药剂量为30mg,共治疗8周。
研究组患者治疗方案选定为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理疗法治疗,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案同对照组。心理疗法治疗期间采用集体治疗与个体治疗相结合的模式,医师分析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制定针对性治疗干预方案。(1)引导患者准确认识疾病实质:心理疗法治疗期间,医师需详细了解患者个体病情及家庭情况,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引导其认识躯体化障碍疾病的实质,利用同理心沟通的模式表达自身理解疾病引发的痛苦,使患者对医师完全接受及认同。鼓励患者主动倾诉,充分表达自身对疾病的观点,并说明相关论据,医师依据患者的相关描述尝试采用替代性解释方案纠正患者对疾病的负面认知。(2)与患者共同分析躯体化障碍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医师需为躯体障碍患者讲解,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亢进,对身体状态感知处于高度聚焦状态,持续性焦虑抑郁症状可导致躯体不适感显著加强。通过此类健康知识的讲解,患者可正确理解躯体化障碍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并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同时,医师需指导患者正确应对焦虑,告知其产生焦虑症状时采用转移注意力、分散焦虑对象逐一克服、深呼吸等方式抵抗焦虑。(3)转变患的行为模式:心理治疗期间,医师需鼓励患者主动表达自身的疑虑及诉求,并告知患者躯体化症状检查及治疗过程中的正向信息,避免其回忆引发情绪波动的事件,使患者意识到自身理念的错误。同时,医师需鼓励患者勇敢面对躯体化障碍,接受自身疾病的现实情况,避免过度检查及重复性循证。为患者介绍治疗成功案例,告知其积极配合治疗,临床症状可得到有效的缓解。(4)认知疗法:大部分躯体化障碍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存在严重的错误认知,为此心理疗法中需加入认知疗法。开展认知疗法治疗期间,医师需详细记录患者产生相关症状时间及对应的情绪状态,与患者共同分析非理性、非客观认知对疾病的相关影响,为患者讲解科学的躯体化障碍病理知识,指导患者掌握分散注意力及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避免对身体状态的过度关注,以逐步缓解躯体化障碍相关症状。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6周、8周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anxietyscale,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评分,得分与抑郁焦虑程度呈正比;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如治疗后HAMD分值降低超75%可评估为显效,HAMD分值降低50%~75%为有效,其他评估结果为无效;统计两组患者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检验方法为t,计数资料用例(%),检验方法为x2,如P<0.05,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治疗前后HAMA评分、HAMD评分
治疗前两组HAMA、HAMD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见表1和表2。
表1两组治疗前后HAMA评分对比(±s)
注:HAMA为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表2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对比(±s)
注:HAMD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2.3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符合治疗有效标准患者数量为34例,其中显效及有效分别为22例、12例,总有效率为85.00%。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符合治疗有效标准患者数量为24例,其中显效及有效分别为16例、8例,总有效率为60.00%,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6.296,
2.4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嗜睡、口干恶心、眩晕出汗、食欲下降等,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究组患者共6例产生不良反应,占比为15.00%,对照组者共5例产生不良反应,占比为12.50%,组间无显著差(x2=0.105,P=0.745>0.05)。
3、讨论
躯体化障碍属于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神经症疾病,其致病因素包括遗传、心理、性格、社会环境等,患者主要表现对自身躯体症状存在异常担忧,因心理异常所致乏力、失眠、心悸、头痛、胸闷胸痛等症状反复多次就诊治疗,此类症状极易误诊为躯体疾病,导致患者病情久治不愈,心理问题持续性加重[3]。临床治疗躯体化障碍需在药物干预的基础上准确分析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疾病治疗效果[4]。
抗精神病类药物是临床治疗躯体化障碍的常规方案,本研究中选用的利培酮为多巴胺受体及5-HT受体拮抗剂,用药后可对α2受体产生良好的抑制作用,并能够诱导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显著缓解情感异常症状。西酞普兰为抑郁症治疗的常规药物,用药后可显著缓解躯体化障碍患者抑郁相关症状。联合应用小剂量利培酮与西酞普兰可实现不同药物间的良好协同作用,显著改善异常情绪状态。单纯采用药物治疗远期疗效不佳,部分患者治疗后合并多种不良反应,为此需在药物治疗期间联合应用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心理疗法为躯体化障碍治疗的全新方案,躯体化障碍属于心理-生理-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疾病,心理社会应激反应与患者发病密切相关[5],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解读方式及应对行为均表明其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需采取心理治疗干预措施。开展心理疗法治疗干预期间,医师以专业心理学知识及患者个体病情为主要基础,通过对患者个体情况及家庭情况的分析制定干预措施,利用同理心沟通的模式与患者交流,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并逐步引导患者正确认识躯体化障碍。总结评估本研究数据,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段HAMA评分、HAM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可认为心理疗法联合小剂量抗精神病类药物治疗可改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分析可知,躯体化障碍患者治疗中采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理疗法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状态,值得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彩丽.心理干预对躯体化障碍患者睡眠质量及焦虑情绪的影响分析[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7(6):1033-1034.
[2]张军,陈秀艳,李玮,等.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曲唑酮治疗老年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躯体化障碍的疗效观察[J].大医生,2020,5(18):71-74.
[3]朱青,梅展展.抗抑郁药物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躯体化障碍的临床观察与评价[J].健康必读,2020,28(33):100-101.
[4]方琪瑛.心理疏导联合运动训练在躯体化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健康必读,2020,28(24):80.
[5]顾卫萍.盐酸度洛西丁肠溶片治疗明显躯体化焦虑障碍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34):52-53.
文章来源:井绪贞,吴金凤,孟娟.小剂量抗精神病药联合心理疗法治疗躯体化障碍的疗效观察[J].心理月刊,2021(17):69-70+102.
分享:
主动脉夹层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性胸背部撕裂样疼痛,具有发病骤急、病情变化快等特点[1-2]。临床主要采取手术方式治疗,当前手术方式不断革新,但手术作为强烈应激源,术后并发症多,恢复阶段会出现疼痛、神经功能障碍等躯体症状,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创伤,应激反应强烈[3]。
2025-03-13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乳腺癌的发病人数更是持续处于高位,已成为影响女性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4]。虽然诊疗技术的进步和“两癌筛查”政策的推广提高了早期诊断率,我国乳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已超过80%[5],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面临的生理、心理压力显著增加。
2025-03-04幻觉、思维混乱、行为异常等是SCZ患者常见的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神经系统的负担不断加重,影响正常生活,甚至有患者会出现自杀倾向,或在幻觉支配下进行危险行为,进而导致脑部的永久性损伤,威胁生命安全[2]。早期确诊并治疗是控制SCZ患者病情的关键,口服药物控制体内激素水平,进而达到改善不良情绪及行为的作用。
2025-02-24双相情感障碍 (BD) 作为一种心境障碍,又叫做躁郁症,患者在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或狂躁症状,症状反复发作,该不良情绪状态表现显著,会对患者的生存状态造成严重影响 。临床常采用药物治疗,虽能够改善患者症状,恢复患者认知功能,但是仅使用药物预后效果不理想,需要辅以相关护理干预。
2025-01-28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病(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disorders,WMSDs)是与工作场所危险因素相关的肌肉、神经、肌腱、关节、软骨和脊椎间盘损伤或疾病,是全球职业病学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疾病。手术室具有高强度、高难度、高风险的特点,手术室医生专业性强且培养周期长、工作内容繁多且难度大、精神紧张、环境较为封闭。
2025-01-21抑郁症作为临床中常见的精神性疾病,其终身患病率高达15%~20%,其主要临床特征为显著心情低落、动力减退、快感缺失,且症状持续时间较久,多伴有不安、焦虑、睡眠苦难与躯体不适等。近年来,抑郁症发病率呈低龄化趋势发展,青少年时期作为抑郁症的高发期,与成年抑郁症相比,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更高,具有反复发作性、不稳定性及高自杀风险性。
2025-01-17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个体直接、故意、反复地伤害其身体组织的行为,这种行为既不以导致死亡为目的,也不被社会所认可。Meta分析显示,抑郁与NSSI之间存在相关性,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发生NSSI的概率较成人高,抑郁障碍青少年具有NSSI行为的比例高达 44%~61.2%,且多有反复 NSSI 行为。
2024-12-23目前,唇腭裂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以外科手术为中心的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序列治疗,其术后仍可能存在术区瘢痕、语音不清等[1],使患者产生明显的心理及行为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4]。唇腭裂可能造成的患者及照顾者的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关注。
2024-11-18语言发育迟缓是指儿童发育过程中语言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明显低于同性别同年龄段儿童,但不涉及构音障碍、听力障碍等造成的语言障碍类型。该症状会影响儿童的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认知能力及其他行为发展,使儿童面临读写、计算、认知困难,危及儿童神经心理发育。
2024-11-16随着我国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人们户外活动也不断增加,造成被毒蛇咬伤人数每年高达50万人次,其中致残率25%~30%,致死率5%~10%。我院地处华东、安徽中部,周边省市以蝮蛇咬伤最为常见,其中农村地区是主要发生地。蝮蛇毒液为混合型毒素,被咬伤后起病急骤,倘若救治不及时极易造成脏器功能损害甚至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2024-11-15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期刊人气:6936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0-6729
国内刊号:11-1873/R
邮发代号:82-316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458
影响因子:0.560
影响因子:0.448
影响因子:0.731
影响因子:0.71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