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价值取向,其核心内涵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在“心理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精心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改进教学评价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自主学习能力。
自从1998年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宣言提出高等教育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成为当代世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识,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主流教学理念和价值取向。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把“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作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原则之一,指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2]。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3],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全面落实学生中心理念,指出“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学习兴趣”。本文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视角进行“心理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以期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内涵
“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或模式,对学生中心的强调是一种教学范式的变革,即从教师“传授模式”向学生“学习模式”转变。大学教学应该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即从“课堂、教师、教材”向“学生、学习、学习过程”的转变[1]。“以学生为中心”模式具有三个着力点或基本特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1,4]。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教与学,是学生和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学法和教法的转变,是学与教的内容的扩展,最终体现为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从学生角度来讲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学生角色的转向,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课堂舞台展现的主角,学生要实现学习自主,成为自己学习第一责任人。第二,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对自己成长的价值,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第三,学习内容方面,既包括教材知识,也包括实践知识。第四,学习质量的提升表现为不仅是一般性知识和能力的“浅表性学习”,更是“融高级知识、智慧、情感和信仰于一体的深度学习”[5]。从教师角度来讲,首先要从主演转到幕后[6],从课堂中“满堂灌”“独角戏”的主角转变为教学设计的导演,成为学生高效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激励者;其次,教师课堂教学要“凸显为学而教”的本质[7],为学生提供支持,基于教材且超越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成学生的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总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做到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教材知识与其他理论和实践知识、校内教学环境与校外现场环境等相结合,最终促进学生高质量的学习[5]。
二、“心理测量学”课程体系
“心理测量学”是高校心理学专业的必修课,既是开展心理学基础研究的方法论课程,又是应用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性课程[8],具有较强综合性与实践性。“心理测量学”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
“心理测量学”理论知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测量概论和测量简史,主要内容包括心理测量性质、种类及功能和测量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和道德准则,测量简史介绍了中外历史上心理测量的实践。第二部分主要包括真分数、信度、效度、项目分析等内容,其中概念比较抽象,涉及到统计学中的计算内容,难度比较大。第三部分从理论上对主要心理测验进行简要介绍,主要是对能力测验、人格测验和心理健康测验等的理论基础、测验内容和标准化指标等的介绍。第一部分是课程的前言,也是对课程内容的总概述,第二部分的理论知识是“心理测量学”的核心和重点内容,也是第三部分的理论基础。
“心理测量学”实践部分包括两方面:心理测验的编制和心理测验的应用。心理测验的编制对应第二部分理论内容,是把“心理测量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有助于改变学生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而不知如何应用的状况。心理测验的应用对应第三部分的理论知识,在了解心理测验理论知识基础上,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心理测验工具,掌握心理测量的操作过程。心理测验的应用要求学生根据施测对象的实际选择和使用心理测验工具,包括经典人格测验、智力测验和心理健康等常用心理测验。
本文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指导下,重新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改革课堂组织形式,完善课程评价方式,围绕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三、“心理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目标
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笔者从科研目标、实践教学目标、素养目标三个方面对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设计。
第一,设计科研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目标明确表述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即“初步掌握心理测验的修订或编制过程,能够完成一个测验的编制或者修订”。科研目标应与信度、效度和项目分析等章节的理论内容深度结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学生要有意识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主动完成选题,制定和实施研究方案。该目标设计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学习自觉性。
第二,设计实践教学目标,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课程目标表述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能够应用人格测验和心理健康测验对不同个体进行测量和结果解释,并能够为个体心理健康、生涯发展和人格成长等提供合理化建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生不仅要了解测验内容,更为关键的是能够使用测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在实现该目标过程中,学生沟通合作、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得到提高。
第三,设计素养目标,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专业素养目标表述为:“学生能够产生学习兴趣和学科情感,认识学科的专业价值;能够对心理测量历史上先驱人物的专业精神和学科贡献充满仰慕和尊重;能够在心理测量的科学研究中形成创新、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能够在测量实践中严格遵守道德伦理准则。”该目标强调学生不仅要有知识和能力,还要拥有高尚的情感,帮助学生实现全方位的成长。
(二)“以学生为中心”整合教学内容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参考不同的教材,取长补短,自编实验教学的讲义,在学习通平台引入课程相关的知网论文。在整合教材内容方面,为了使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测量实践和科研训练的顺序和思路,笔者改变原课程内容呈现的顺序,形成实践内容的三个模块,由易到难,让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的认知方式,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并行,实践内容贯穿理论教学的始终。“心理测量学”课程教学内容整合见图1。
图1“心理测量学”课程教学内容整合
模块1是基础测验。基础测验是学生通过自测来全面了解心理测验,属于基础的验证性实验,该部分实践内容难度低。
模块2是综合测验。该模块以模块1为基础,学生通过分析不同的社会需求,选择心理测验工具,制定出适用于高考生专业选择、心理问题的个体、大学毕业生择业和企业人员招聘等不同领域的心理测量计划,为不同需要的人群进行心理测量,并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这样的设计帮助学生发现该领域的真实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真题真场景真做”。模块2能够改变“以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中小学、企业和教育机构等合作,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生有机会走出学校,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实践教学过程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品质[9]。
模块3为科研探究。该模块要求学生编制或修订心理测验工具。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研究的热情,首先,在选题方面力求趣味性、新颖性和实用性,通过师生共同商讨选择与大学生活和社会热点密切相关的主题,如“我的大学课堂获得感量表结构研究”“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问卷编制”等,促使学生积极投入科研活动中。其次,激励学生把学习成果与科研项目立项、课外科技比赛、调研项目等结合,实现以科研促学、以赛促学。该模块的设计不仅能改变以往学生学习纯粹理论知识而不知如何应用的状况,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实现深度学习和高质量的学习。
(三)“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
第一,练习前置,促进自主预习。课前预习对新知识的学习有很多益处,虽然教师都有这样的要求,但研究发现,近半数学生“很少”或“从未”预习[10]。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讲授新内容之前先让学生通过预习完成教师精心准备的练习,以练习促预习。教师提前在学习通平台发布预习思考题,要求学生上课前完成。教师及时对学生完成情况作出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备课和讲解。
第二,“讲”“研”结合,提高学习效果。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采取讲授和研讨相结合的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取消讲授法,讲授法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但讲授不等于照本宣科和一味灌输。当完成主要内容讲授后,教师针对重点和难点设置研讨题目,吸引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师生互动促使学生主动投入课堂。具体来说有两种结合,即小知识单元与问题研讨的结合、章节内容与问题研讨的结合。该做法既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也能够及时把握学生学习状况,给予学生及时反馈,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第三,创设学习情境,发挥学习主体作用。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相关问题,把理论知识镶嵌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以任务或者问题的解决驱动学生学习。学生带着任务积极投入学习,在团队合作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测量效度”是心理测量学课程中难度最大的部分,其中的概念和理论非常抽象,难以理解。为了促进学生深刻地理解该部分内容,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情境,学生以小组研讨的形式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小组研讨流程如图2。
首先,小组代表抽签选择效度验证的主题;其次,学生根据所选主题查阅相关资料,探索并形成问题解决方法;之后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思维碰撞,形成比较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答辩过程,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交流;最后小组进一步完善效度验证方案。抽签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课下查阅资料探索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形式促进沟通表达能力和思想的完善;现场答辩和教师点评促进学生主动、深入思考和持续改进。整个研讨过程促进学生整合思维,实现深度学习,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任务情境的设计能够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学习教材知识向实践知识学习转变”[5]。
图2“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研讨流程
第四,任务驱动,实现科研促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性学习。“心理测量学”课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科学研究的实践情境,以研究项目作为动力,把理论的学习融入研究过程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流程见图3。
图3 任务驱动式教学流程
根据教师发布的任务要求,学生凭兴趣选择研究选题,自由结成研究小组,查阅资料,制定研究方案,自主实施研究并完成研究报告。学习探究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大量的指导,促使学生作业成果化,形成原创性的作品。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科技竞赛和科研立项,帮助学生获得成就。目标激励促使学生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从始至终都认真完成,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得到充足的锻炼,并体会到课程学习的乐趣和获得感。
(四)“以学生为中心”完善教学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要从多样的质量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6]。为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改变过去过于重视知识内容的考核,采用多元评价形式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
第一,加强过程性考核,提高综合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多样化的过程评价机制,促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增加过程性考核在期末成绩中的比例;其次,考核内容方面,在过去单一验证性实验操作基础上,增加综合心理测验和学术创新的实践内容;最后,考核环节方面,从学生的网络教学平台单元测验、课堂参与、小组合作、实验报告、研究答辩等方面综合评价。
第二,提供多种考核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编制全新的测验”或者“修订现有的测验”两种难易程度不同的考核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兴趣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选择。在综合测验实践活动中,笔者给学生提供多种施测对象,如面临志愿选择困难的高考生、有心理困扰的人或者职业选择困难的大四学生等,学生可以根据被试选取的易得性选择施测。
第三,增加评价反馈机制,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有些高校的期末考试和期末论文等过程性考核,因为种种原因缺乏反馈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知道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和方法来提高学习效果。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要求学生分阶段提交过程性作业,如综合测评作业在学期中提交到网络教学平台,教师针对学生问题给予反馈,学生根据反馈进行修改完善并再次提交;项目研究任务同样根据学生汇报的反馈交流,学生修改后重新提交。评价反馈机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测量学”课程改革实践,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力求做到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第一责任人,成为自觉的学习者。在教师角色的转变上,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兴趣、认知规律和学习要求制定教学方案,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学习情境,成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促进者,把学习的主导权还给学生。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上,创设学习情境,模拟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供多种选择,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和兴趣。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科研导向的教学和小组专题研讨等教学活动形成闭环,加强师生沟通,提供及时反馈。本研究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投入度,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和成就感,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等都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8):1-6.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
[4]赵炬明.论新三中心:概念与历史: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35-56.
[5]别敦荣.大学课堂革命的主要任务、重点、难点和突破口[J].中国高教研究,2019(6):1-7.
[6]洪志忠.今天如何看待“学生中心”?:兼与张人杰先生交流[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2):41-48.
[7]顾泠沅.课堂视野中的教师及其指导者[J].课程·教材·教法,2014(1):27-29.
[8]戴海琦,张锋.心理与教育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1.
[9]戴宏亮,戴宏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2,8(20):108-111,115.
[10]雷洪德,于晴,阳纯仁.课堂发言的障碍:对本科生课堂沉默现象的访谈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12):81-88.
基金资助: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优化的行动研究——以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为例”(2203121);
文章来源:王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心理测量学”课程教学实践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24,37(04):82-86+98.
分享:
主动脉夹层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性胸背部撕裂样疼痛,具有发病骤急、病情变化快等特点[1-2]。临床主要采取手术方式治疗,当前手术方式不断革新,但手术作为强烈应激源,术后并发症多,恢复阶段会出现疼痛、神经功能障碍等躯体症状,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创伤,应激反应强烈[3]。
2025-03-13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乳腺癌的发病人数更是持续处于高位,已成为影响女性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4]。虽然诊疗技术的进步和“两癌筛查”政策的推广提高了早期诊断率,我国乳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已超过80%[5],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面临的生理、心理压力显著增加。
2025-03-04幻觉、思维混乱、行为异常等是SCZ患者常见的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神经系统的负担不断加重,影响正常生活,甚至有患者会出现自杀倾向,或在幻觉支配下进行危险行为,进而导致脑部的永久性损伤,威胁生命安全[2]。早期确诊并治疗是控制SCZ患者病情的关键,口服药物控制体内激素水平,进而达到改善不良情绪及行为的作用。
2025-02-24双相情感障碍 (BD) 作为一种心境障碍,又叫做躁郁症,患者在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或狂躁症状,症状反复发作,该不良情绪状态表现显著,会对患者的生存状态造成严重影响 。临床常采用药物治疗,虽能够改善患者症状,恢复患者认知功能,但是仅使用药物预后效果不理想,需要辅以相关护理干预。
2025-01-28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病(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disorders,WMSDs)是与工作场所危险因素相关的肌肉、神经、肌腱、关节、软骨和脊椎间盘损伤或疾病,是全球职业病学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疾病。手术室具有高强度、高难度、高风险的特点,手术室医生专业性强且培养周期长、工作内容繁多且难度大、精神紧张、环境较为封闭。
2025-01-21抑郁症作为临床中常见的精神性疾病,其终身患病率高达15%~20%,其主要临床特征为显著心情低落、动力减退、快感缺失,且症状持续时间较久,多伴有不安、焦虑、睡眠苦难与躯体不适等。近年来,抑郁症发病率呈低龄化趋势发展,青少年时期作为抑郁症的高发期,与成年抑郁症相比,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更高,具有反复发作性、不稳定性及高自杀风险性。
2025-01-17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个体直接、故意、反复地伤害其身体组织的行为,这种行为既不以导致死亡为目的,也不被社会所认可。Meta分析显示,抑郁与NSSI之间存在相关性,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发生NSSI的概率较成人高,抑郁障碍青少年具有NSSI行为的比例高达 44%~61.2%,且多有反复 NSSI 行为。
2024-12-23目前,唇腭裂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以外科手术为中心的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序列治疗,其术后仍可能存在术区瘢痕、语音不清等[1],使患者产生明显的心理及行为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4]。唇腭裂可能造成的患者及照顾者的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关注。
2024-11-18语言发育迟缓是指儿童发育过程中语言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明显低于同性别同年龄段儿童,但不涉及构音障碍、听力障碍等造成的语言障碍类型。该症状会影响儿童的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认知能力及其他行为发展,使儿童面临读写、计算、认知困难,危及儿童神经心理发育。
2024-11-16随着我国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人们户外活动也不断增加,造成被毒蛇咬伤人数每年高达50万人次,其中致残率25%~30%,致死率5%~10%。我院地处华东、安徽中部,周边省市以蝮蛇咬伤最为常见,其中农村地区是主要发生地。蝮蛇毒液为混合型毒素,被咬伤后起病急骤,倘若救治不及时极易造成脏器功能损害甚至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2024-11-15人气:3211
人气:2780
人气:2518
人气:2503
人气:219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心理学报
期刊人气:4699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科学
国际刊号:0439-755X
国内刊号:11-1911/B
邮发代号:82-12
创刊时间:195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24
影响因子:0.55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