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蛋白磷酸酶1调节亚基14B(protein phosphatase1 regulatory subunit 14B,PPP1R14B)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85例作为研究对象,术中收集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PPP1R14B蛋白表达,RT-qPCR检测PPP1R14B mRNA表达水平,分析PPP1R14B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PPP1R14B表达与患者生存率的关系,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PP1R14B阳性表达率及PPP1R14B mRNA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PPP1R14B表达与年龄、病理分级、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PPP1R14B mRNA高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PPP1R14B mRNA低表达患者(P<0.05);且年龄、病理分级、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和PPP1R14B高表达水平是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PP1R14B在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中高表达,与年龄、病理分级、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子宫内膜癌是普遍多见的妇科恶性生殖道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约占70%以上[1]。子宫内膜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且近年来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生和发展比较复杂,是多因素、多阶段和多机制作用的结果[2]。从复杂增生子宫内膜到子宫内膜的不典型增生,再到子宫内膜癌有着一个较长的病变期[3],而且有一定的可逆性,所以早期诊断并制定合理化治疗方案尤为重要。子宫内膜癌具有比较复杂的致病过程,发病风险的增加与癌基因突变的发生及基因的多态性改变有关[4]。癌基因在人类基因组中通常处于抑制状态,即使人类的抑癌基因发挥抑制作用,当两者任何一种基因因为某种原因发生改变,都将导致肿瘤的形成[5]。蛋白磷酸酶1(protein phosphatase 1,PP1)是主要的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之一,在细胞存活和分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6]。蛋白磷酸酶1调节亚基14B(protein phosphatase1 regulatory subunit 14B,PPP1R14B)是一种17 kDa的PP1抑制剂磷酸化蛋白[7]。相关研究报道,PPP1R14B在卵巢透明细胞癌中高表达[8],由此推出PPP1R14B可能在肿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PPP1R14B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入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术中收集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距离病灶边缘5 cm以上)。 纳入标准:①经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②所有患者均为初发患者,都进行手术治疗;③术前无治疗,签订知情同意 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患者;②血液类系统疾病以及免疫类系统疾病患者;③非首次手术患者;④孕妇和哺乳期女性;⑤中途失访者。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编号:(2022)伦审第(086)号。
1.2 方法
1.2.1 免疫组化法检测PPP1R14B蛋白表达
将癌组织蜡块以4 μm厚度连续切片,将切片烘烤2 h; PBS冲洗,然后进行抗原修复,PBS冲洗,用3%H2O2滴加在每张组织切片上,室温孵育15 min, PBS液冲洗滴加非免疫的动物血清封闭,37 ℃孵育10 min, 滴加PPP1R14B一抗,稀释浓度为1∶500,4 ℃过夜,PBS冲洗,滴加生物素标记的二抗,室温下孵育20 min, PBS冲洗,滴加链霉素抗生物蛋白,室温下孵育20 min, 滴加DAB显色剂,自来水冲洗,置入苏木素中复染12 min, 分化,氨水返蓝和脱水,二甲苯中透明,烤干,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片。PPP1R14均位于细胞质,细胞质出现棕黄色颗粒或棕褐色颗粒为阳性。以阳性细胞染色的强度及数量来综合评判。依据染色的强度:未染色的记0分,淡黄色的记1分,棕黄色的记2分,棕褐色为3分。 依据着色细胞的百分数进行 计分:<5%的为0分,5%~25%为1分,>25%~50%为2分,>50%~75%为3分,>75%为4分。以染色的强度和着色细胞的百分数乘积作为综合评分结果,阳性表达≥4分。
1.2.2 RT-qPCR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PP1R14B mRNA表达水平
用TRIzol 法提取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总 RNA,并进行RNA浓度测定,反转录为cDNA,以 cDNA 为模板进行 PCR 扩增,实时PCR系统上进行定量分析,引物序列为:5'-GACGATGAGGGCCCAGTG-3'(正向),5'-TCCTCTTCCTGGCAGTCGTA-3'(反向),按PowerUp SYBR Green Master Mix试剂盒说明书对PPP1R14B mRNA 进行 RT-qPCR 检测。以95 ℃,30 s预变性,95 ℃,15 s变性,60 ℃共计40个循环,以GAPDH作为内参,以2-ΔΔCt值计算PPP1R14B mRNA相对表达量。
1.2.3 随访
对85例患者门诊或者电话等多种方式进行随访,截止时间为2024年5月,随访时间为6~60个月,其中死亡20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数)[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绘制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PPP1R14B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PP1R14B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表1和图1)。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PP1R14B mRNA 表达分别为2.13±0.65和0.57±0.11,子宫内 膜癌组织中PPP1R14B mRNA 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P<0.05)。
表1 PPP1R14B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
图1 PPP1R14B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
2.2 PPP1R14B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年龄>50岁患者的PPP1R14B阳性占比明显高于≤50岁的患者(P<0.05),病理分级G2-G3级患者的PPP1R14B阳性占比明显高于G1级(P<0.05),FIGO分期Ⅱ-Ⅲ期患者的PPP1R14B阳性占比显著高于Ⅰ期(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的PPP1R14B阳性占比明显高于非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低分化患者的PPP1R14B阳性占比明显高于中高分化患者(P<0.05),但PPP1R14B阳性占比与肿瘤直径、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无关(P>0.05)(表2)。
表2 PPP1R14B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3 子宫内膜癌中PPP1R14B mRNA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85例患者中,PPP1R14B mRNA高表达 患者中5年内生存42例,死亡17例,5年生存率 为71.19%;PPP1R14B mRNA低表达患者中5年内生存23例,死亡3例,5年生存率为88.46%,PPP1R14B mRNA高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PPP1R14B mRNA低表达患者(P<0.05)(图2)。
2.4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理分级、PPP1R14B表达水平、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可能影响到患者预后(P<0.05);将单因素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纳入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理分级、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和PPP1R14B高表达水平是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3)。
图2子宫内膜癌中PPP1R14B mRNA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表3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
3、讨论
子宫内膜癌是一类上皮恶性肿瘤,起源于子宫内膜,占女性恶性肿瘤的7%,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9]。子宫内膜癌好发于绝经后妇女,大部分患者的症状比较明显,包括下腹痛、阴道出血等[10],因此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生存率获得明显提高。子宫内膜癌组织学类型分为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子宫内膜样癌、混合性癌和癌肉瘤,未分化和去分化癌及少见的组织学类型包括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预后较好,透明细胞癌、浆液性癌预后较差[11]。该分型结合了患者预后情况和肿瘤病理类型,为判断患者预后提供了更加详实的理论依据,随着分子病理学的快速发展,子宫内膜癌的分子改变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12]。因此探讨该病分子发病机制、治疗有效药物、预后指标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PPP1R14B属于 PP1蛋白磷酸酶亚家族[13]。PP1是PPP 蛋白磷酸酶家族中最广泛的一员,参与多种信号通路的调节,调控机体组织分化、发育和内部细胞周期和基因表达等生理功能[14]。研究表明,PP主要包括PPP1R14A、PPP1R14B、PPP1R15A、PPP1R15B等[15],可能与机体免疫系统相关,能够参与机体免疫应答[16]。相关研究表明,PPP1R14B 在免疫细胞中高表达,参与机体免疫系统作用[17]。目前关于PPP1R14B在肿瘤中的相关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探讨PPP1R14B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对预后的影响,对子宫内膜癌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癌组织中PPP1R14B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PP1R14B mRNA 表达也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说明PPP1R14B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有关。相关研究表明,PPP1R14B在多种成人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其高表达患者生存率较低[18]。本研究结果还发现,子宫内膜癌中PPP1R14B表达与年龄、病理分级、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有关,年龄>50岁、病理分级G2-G3级、FIGO分期Ⅱ-Ⅲ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中低分化患者PPP1R14B阳性率升高,表明PPP1R14B可能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与病情恶化相关,可以作为临床检测指标。此外本研究发现,PPP1R14B mRNA高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PPP1R14B mRNA低表达患者,提示PPP1R14B mRNA高表达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可能生存率较低,预后较差,可能成为子宫内膜癌治疗的潜在靶基因。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理分级、PPP1R14B高表达水平、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PPP1R14B高表达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评估作用。简肖肖等人研究表明,PPP1R14B表达水平与神经母细胞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19]。也有研究报道,PPP1R14B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短生存有关[20],与本研究类似。
综上所述,PPP1R14B在 癌组织中高表达,与年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 和预后密切相关,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临床可参考PPP1R14B表达水平评估患者病情,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未对PPP1R14B表达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和发展中的相关机制进行探讨,后续会从细胞学和分子遗传水平上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佳琳,冯晓娜,宋继荣,等.子宫内膜癌免疫微环境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18):4604-4607.
[2]陈姝宁,孔为民.子宫内膜癌规范化治疗与新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3,51(3):263-267.
[3]栗三东,钱文平,王金桃,等.一种简便实用的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方法应用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24,32(21):4115-4120.
[4]张育军,魏丽惠,孙铁铮.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突变和表达的探讨[J].中国肿瘤临床,2023,30(2):104-108.
[5]胡帅,武霞,晋雨楠,等.SPP1和PD-L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J].现代肿瘤医学,2024,32(21):4121-4126.
[6]唐峰,刘涛,廖义翔,等.细胞分裂周期相关蛋白2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22,39(12):2488-2490.
[9]张萌,张珊,王芸芸,等.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建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J].现代妇产科进展,2023,32(5):349-354.
[10]刘叶,刘小云,颜淑梅,等.二代测序在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临床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23,44(2):217-223.
[11]任润玲,闫志风,李明霞,等.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23,44(3):287-292.
[12]田书凝,张雯晴,张慧林.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临床肿瘤学杂志,2023,28(4):371-376.
[14]何康.自由滚轮运动下调PPP1R14B抑制宫颈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4.
[17]马俊杰,张磊,陆进,等.PPP1R14A基因与头颈鳞状细胞癌免疫治疗耐药相关:综合分析单细胞和批量测序结果(英文)[J].
[19]简肖肖,张万鹏,常艳,等.蛋白磷酸酶1调节亚基14B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有丝分裂进程的调控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23,37(9):688-694.
文章来源:林莉莉,庄英,杜双雪,等.PPP1R14B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24,32(24):4632-4637.
分享:
近年来,微阵列和高通量测序等研究方法被应用于探究癌症生物标志物,一些癌症标志物被应用于癌症的诊断、治疗和预后[11]。目前,有研究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筛选出与子宫内膜腺癌相关的糖酵解途径上的B3GALT6、DCN等9个基因[12]。
2024-11-18子宫内膜癌是普遍多见的妇科恶性生殖道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约占70%以上[1]。子宫内膜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且近年来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生和发展比较复杂,是多因素、多阶段和多机制作用的结果[2]。
2024-11-15子宫内膜癌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发病率逐年升高,是由多因素、多基因、多步骤导致的,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可使导致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临床多采用手术切除、术后放化疗结合治疗,该治疗方案可延长患者生命,但仍具有较高复发率。miRNA在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在细胞增殖、胚胎发育、细胞凋亡中具有重要作用。
2024-11-12在我国,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 EC)是仅次于宫颈癌的第二大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2022年统计学数据显示,我国子宫恶性肿瘤发病人数为7.77万人,死亡人数为1.35万人[1]。近年来,我国EC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2]。
2024-10-23子宫内膜癌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1-2]。该病好发于绝经期妇女,有流行病学调査显示,该病危险因素广泛,其发病与内外源性雌激素、肥胖、月经史、生育史、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3]。2019年中国癌症中心统计,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为10.28/10万,病死率为1.9/10万[4]。
2024-10-12目前,临床治疗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多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方式需根据瘤灶浸润子宫肌层深度、淋巴结是否转移、肿瘤分期、病理分级等因素决定[2,3]。因而术前准确评估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是否转移等对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2024-10-10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EC)是最常见的妇科肿瘤[1]。尽管EC在初诊时预后良好,但其复发仍是一个重要的临床挑战。早期EC复发患者的生存结果较差[2]。EC患者复发后中位生存期很少超过12个月[3]。预测复发模式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监测和治疗策略。本次研究目的是对EC患者的复发模式和临床特征进行评估。
2024-09-24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尽早对患者进行诊疗,对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意义重大。目前临床将病理组织检查作为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但该方法属于有创操作,会对子宫内膜造成损伤,且操作繁琐,检测时间较长,不适合大样本常规筛查。
2024-09-24子宫内膜癌(EC)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相关死亡率逐年增加,由于其症状发展快速及良好诊断性,大多患者可经早期诊断发现,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1-2]。目前,手术治疗是EC主要治疗方法,早期主要以开腹手术为主,但其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影响患者预后。
2024-08-28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发生在子宫内膜的恶性肿瘤,通常由子宫内膜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而引起,多见于老年女性。子宫内膜癌病因目前尚不明确,遗传、内分泌、环境等因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妇科疾病筛查的普及和激素替代治疗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预计未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还将继续上升。
2024-08-26人气:14763
人气:14665
人气:13172
人气:13032
人气:1223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
期刊人气:5466
主管单位: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陕西省抗癌协会,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出版地方:陕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4992
国内刊号:61-1415/R
邮发代号:52-297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