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进展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因上下运动神经元的丢失导致四肢、胸部等肌肉进展性无力萎缩[1]。其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最终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本病发病率约为1.5/10万,患病率为4~6/10万,男性多于女性。其平均发病年龄为55岁,自发病起,患者平均存活期为3.5年,50%患者的平均存活期为2.5年,仅有20%的患者平均存活期为5年。
247
0
目前,中风失语是脑卒中后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出现缺损的重要临床表现。我国脑卒中后失语的发病率为35%以上,脑卒中后失语导致脑卒中患者认知下降和沟通障碍,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1]。中医把脑卒中后失语归属于中风失语证,是中风后主要症状之一。中医治疗中风失语具有悠久的历史,把中风的临床表现归纳为:偏枯、风痱、风懿、风痹[2]。
80
消渴脑病是以神志、认知方面异常,神机失用为特征的消渴并发症,病位在脑,主要责之于脾肾二脏亏虚。消渴脑病之神机失用在于脑窍失养或脑窍阻滞,前者因脑髓不充,与肾虚相关;后者因痰、瘀、热、火等邪气闭阻,更强调标实之患。中医隐喻分析的本质是根据人类对自然界规律最为质朴直观的印象对应疾病表现特点,是中医理论思维的独有特点。
114
轻度认知障碍(MCI)是程度轻于痴呆,但较年龄相关老化更为严重的,临界于正常老化与病理性痴呆之间的一种特殊状态,其包含进展为痴呆、稳定不变及逆转恢复3种转归结果[1]。美国神经病学会(AAN)2017年发表的MCI实践指南提出,MCI的患病率与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60~64岁为6.7%,65~69岁为8.4%,70~74岁为10.1%,75~79岁为14.8%,80~84岁为25.2%[2]。
108
脑卒中极易并发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可达37%~78%。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脑部功能区域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所致延髓性麻痹有关,严重影响患者的口腔、咽部正常功能,易导致摄食困难、呛咳、噎嗝,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西医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尚无特效治疗方案,多以内科基础药物、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等为主,但康复效果仍旧不理想[2]。
110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属于血管神经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单侧搏动样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常反复发作,给患者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痛苦。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偏头痛年患病率为9.3%,女性与男性之比为3:1,偏头痛患者人均每年治疗费用728元[1]。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西医对偏头痛的治疗只能暂缓疼痛。
91
抑郁症以心境低落、情趣缺失、兴趣下降为核心症状,同时伴有食欲不佳、生物钟紊乱等症状,具有发病率高、易复发等特点[1,2]。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脑-肠轴通路和抑郁症有较强的相关性。脑肠肽不仅存在于大脑中,也存在于胃肠道内,与胃肠功能和情绪密切相关。抑郁症属中医“郁证”范畴,病机为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终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衡。
325
中风是我国高发的致死性、致残性疾病,其每年首发患者人数可占全球总数的40%,近年已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1]。运动功能障碍所致的独立生活能力下降是中风后最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也是导致残疾的关键因素,因此早期干预和预测运动功能障碍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2,3]。近年临床研究普遍证实,与现代医学的普适性不同,卒中预后与中医理论基础上的体质分型密切相关。
115
脑小血管病(CSVD)是由多种危险因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和病理综合征[1]。受血管损伤位置、类型、范围以及继发性神经退行性变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其临床表现各异,包括缺血或出血性卒中、认知功能下降及情感障碍等[2]。据统计[2,3,4],CSVD大约占缺血性卒中病因的25%,同时也是血管性痴呆最常见的病因。
165
抽动障碍是儿童常见的以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1],该病现已成为儿科常见疾病,好发年龄为5~10岁[2]。许多儿童早期就已经出现了抽动障碍的前期表现,最常累及的部位是头部,表现为挤眉、皱眉、吸鼻、噘嘴等表现。由于儿童抽动障碍前期症状不是十分明显,故常被医家误诊、漏诊。此类儿童早期若不给予重视,会延误病情,逐渐加重。
174
颅脑严重损伤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现已成为神经外科研究和ICU监测治疗中的关键疾病[1],常规或亚低温治疗较常见。近年来,针对急性期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有中医学者运用“益气温阳法”治之,研发并加用峻补阳气效之方参附注射液治疗。众多研究发现参附注射液可增加人体心肌收缩及射血功能,一定程度上增强心肌输血量功能,积极改善大脑及心脏冠状动脉血流微循环[2]。
68
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数量在我国不断攀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痛苦和精神压力。在治疗上,西医临床疗效欠佳,中医复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层面治疗的潜力和优势显著。文章通过查阅近年中医复方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文献,从补虚、化痰、祛瘀和解毒四方面论述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近况,给科研工作者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11
肩手综合征(SHS)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卒中后1~3个月,发病率为10%~75%,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以肩手关节为主[1]。若本病未予及时治疗,则会出现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和肢体功能丧失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目前,西医治疗以运动疗法、药物封闭和生物电刺激等为主,疗效有限。
130
阿尔茨海默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津液运行输布障碍,继而由虚致实,导致痰浊瘀血,痰瘀日久化毒阻碍脑络为病。阿尔茨海默病经历了脾虚、肾虚、痰瘀互结、瘀久成毒等4个独立时期,且脾虚是本病发生的始动原因:脾气亏虚,气血生化乏源,精无所充,脑不得养;脾失健运生痰成瘀致呆;脾虚与痰瘀相互为病加剧呆病发作。
291
睡眠障碍包括睡眠失调和异态睡眠、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的发作性异常行为﹐如梦游症、梦呓、夜惊、梦魇、磨牙等。中风后睡眠障碍(PSSD)则是指由急性脑血管病导致的睡眠数量、质量及节律的紊乱。在我国,PSSD发病率为18.75%~77.25%[1],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均会出现睡眠障碍,缺血性卒中以失眠为主,出血性卒中以失眠和过度睡眠为主。
140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0.462
影响因子:0.523
影响因子:1.053
影响因子:0.806
影响因子:0.145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