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为缩短患者在重症监护室(ICU)的时间,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ICU医院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天津河西瑞京医院ICU收治的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应用常规ICU管理,研究组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住ICU时间,患者及其评估、健康教育、日常照护及满意度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评估、健康教育及日常照护失效模式的RPN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各项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ICU医院感染中,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进行干预,可有效减少发生医院感染的现象,缩短住在ICU的时间,降低失效模式的风险系数,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情况,进一步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在医院科室中,重症监护室(ICU)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医疗部门,是为患者提供治疗的场所[1]。由于住入ICU的患者都具有病情重、抵抗力薄弱、免疫力差等特征,所以,对于病原体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侵入性操作相对较多,进而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比重相对较高[2]。相关医学研究调查统计[3],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是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的3倍及以上。对此,寻找有效的控制ICU医院感染的管理模式,是现阶段临床医师所特别需要重视的问题[4]。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ICU医院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我院ICU收治的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龄24~76岁,平均(49.7±3.5)岁。研究组男性27例,女性14例;年龄25~77岁,平均(49.2±3.8)岁。两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ICU临床入住病情分类要求;(2)患者住ICU时间≥3 d;(3)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参与。排除标准:(1)住ICU前伴有感染暴露史或者确诊感染者;(2)患有心、肝、肺、肾等主要脏器功能严重损伤者;(3)合并恶性肿瘤者;(4)临床资料不完整者;(5)患有精神异常或者依从性差者;(6)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妇女;(7)对抗生素或者免疫制剂过敏者。本研究伦理委员会已审核通过。
1.2方法
1.2.1对照组应用常规ICU管理
内容如下:发生医院感染后,分析发生的原因,寻找探讨具体的处理方法,有效控制感染情况,并明确感染来源,分析责任归属。
1.2.2研究组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内容如下:归纳ICU医院感染潜在的风险,制订有效、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组建感染控制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多学科医护人员合作组成,小组成员需定期培训有关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知识,按照ICU管理流程,分析感染控制失效的阶段,同时,小组成员需定期分析总结风险潜在的原因,并对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按照RPN将潜在的风险进行排序,最后制订对应合理的方案。(1)提高医护人员的思想意识: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知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等)的培训,加强医护人员对于ICU病原菌分布特征、危害、感染途径、预防方式的学习,以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感。(2)失效风险强化管理:与患者接触的所有人员,需特别重视手部卫生,按照“七步法”实施手消毒,并增加洗手池数量,放置消毒喷剂。同时,及时更换呼吸机中的冷凝水,避免患者出现倒吸污染的风险。(3)细节管理:每日需对患者进行口腔、皮肤、会阴部的干预,并在患者受压位置铺上软垫,避免发生压疮;做好切口护理,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干燥;一旦发现患者产生感染的情况,需要及时做好隔离措施,阻止病原菌传播,并设置醒目标识。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医院感染情况及住ICU时间:包括皮肤、呼吸道及创口感染等,统计两组发生例数,计算发生率,并记录两组住ICU的时间。(2)比较两组失效模式的风险系数:应用RPN进行评定,包括患者评估、健康教育、日常照护3项,RPN=D×O×S,公式中RPN指风险优先指数,D指检测难度,O指发生频率,S指严重程度。RPN数值越大,表明风险越高,越应优先处理失效模式。(3)比较两组满意度:采用我院自拟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估,包括护理效果、健康宣教、技术水平、服务态度、操作性护理5项,预计分值为0~4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的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及住ICU时间比较
研究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研究组与对照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及住ICU时间比较
2.2两组失效模式的RPN比较
研究组患者及其评估、健康教育及日常照护失效模式的RPN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研究组与对照组失效模式的RPN比较
2.3两组满意度评分比较
研究组各项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研究组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3、讨论
ICU患者一旦发生感染情况,就会加重病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严重者甚至会诱发全身炎症致使器官衰竭,增加死亡的风险[5]。而ICU患者住院天数延长也会造成医院医疗资源紧张,进而无形中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浪费医疗资源[6,7]。因此,加强对于ICU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缓解医患双方的压力,尤为重要[8,9]。传统临床管理ICU医院感染的方法主要是在感染发生后,再应用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医护人员对于提前预防医院感染这一方面认知不足,控制效果十分不理想[10,11]。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是由美国宇航局(NASA)形成的一套新型的应用于ICU医院感染中的分析模式,该模式可以充分暴露管理及流程控制环节上的弱点及不足,进而对关键流程进行标准化的改进,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可有效降低发生医疗事故的情况,减少出现医疗纠纷的风险[12,13]。在ICU医院感染中,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进行干预,通过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主动寻找ICU管理各个环节中的感染隐患,有效发现风险因素,并计算其RPN,评估不同的失效模式所导致的结果,找出主要因素,发现最需要改进的流程,最后制订针对性、有效的管理措施,有效控制薄弱环节,从而真正减少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效果[14,15]。经过研究发现,研究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住ICU时间、患者及其评估、健康教育、日常照护RPN评分低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ICU医院感染中,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进行干预,可有效减少发生医院感染的现象,缩短ICU的住院时间,降低失效模式的风险系数,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进一步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霞,王力红,赵昕,等.消毒供应中心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的医院感染风险管理实践[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30(6).155-160.
[2]李晓慧,岳胜,杜小静,等.ICU重症感染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内毒素,肝素结合蛋白水平及其预测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30(17)97-101.
[3]杨晋如,刘丹,谈宜斌,等.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因素的网状路径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0,19(2):148-154.
[4]马纯芳,李新鹏,赵群.ICU患者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30(9),65-69.
[5]杨一宁,王嵩,刘清峰,等.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低能X线术中放疗的应用[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21,30(3):266-271.
[6]黄伟,袁华.重症监护室内老年患者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0);2138-2141.
文章来源:马嘉睿.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3,38(09):226-228.
分享:
全科医学是一门旨在为社区和家庭提供全面、系统的医疗服务的学科,其要求全科医师具备“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技能,并且强调以人文关怀、综合治疗、持续关怀和负责任的态度来照顾患者。目前,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已经成为我国医疗改革的关键任务。
2024-10-30《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和《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明确提出,充分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创新护理服务模式,优化护理服务流程,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效率,为病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护理服务[3,4]。
2024-07-08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病人数量急剧上升,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65岁及以上老年女性、男性髋部骨折的发病率分别为957.3/10万、414.4/10万,具有高发生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1]。2018年,骨质疏松学会亚洲联合会的研究表明,亚洲的髋部骨折人数将会由2018年的112.406万例增加至2050年的256.349万例[2]。
2024-07-08原发性下肢淋巴水肿(primary lymphedema lower extremity, PLEL)通常被认为是进行性液体在间质中异常积聚引起的肢体肿胀[1]。淋巴功能低下和淋巴液持续淤积会导致慢性炎症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刺激胶原沉积和脂肪细胞堆积[2]。了解患者的脂肪及液体成分可能有助于确定最适合他们的临床方法。
2024-07-08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临床医学专业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社区、农村等基层的医疗机构,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为进一步促进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的规范化,提升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水平。
2024-07-04有创通气全称为有创机械通气,为临床治疗呼吸衰竭疾病的重要干预措施,虽能有效改善机体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状态,但具有创伤性,易导致气道损伤、呼吸相关性肺损伤、再次感染等并发症,导致撤机成功率下降,进而影响后期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1]。
2024-06-26本研究病毒核酸提取会有损失,提取过程也可能造成DNA链断裂,这些将在后续研究中不断改善。从目前的结果来看,包含F4/R4段不低于1 000 nt目的核酸不完整片段数量即占相当比例,提示在基因组定量等实验的引物选择或检测方式上应给予足够重视。
2024-06-20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产生负性情绪,表现出不想投入工作的一种倦怠心理[1]。研究发现[2],职业倦怠作为一种负性指标,会严重影响个体对职业的专注程度,进而不能有效创造较高工作绩效。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患者文化水平明显提高,对护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4-06-051967年,Seligman[1]在对动物的行为研究中首次提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LH);1978年,Abramson证明了习得性无助在人类普遍存在[2]。习得性无助是对现实无望和无可奈何的状态[1,3],当个人长时间暴露于无法控制的压力中时就会产生这种心理状态或行为[1,4]。
2024-06-05完全植入式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access port)简称输液港,主要用于需中心静脉输液治疗的病人,相对其他种类的中心静脉输液装置,因具有携带方便、并发症少和维护周期长等特点[1],近年来逐渐在临床被接受和推广。美国静脉输液治疗协会(Intravenous Nurses Society,INS)指南中明确规定,在使用各类静脉输液装置前需评估导管功能,以保证输液安全[2],功能障碍是输液港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研究报道其发生率为2.8%~15.2%[3,4,5,6,7]。
2024-06-04人气:18550
人气:15572
人气:15086
人气:14844
人气:1304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
期刊人气:2937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8-6358
国内刊号:31-1794/R
邮发代号:4-636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