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评价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对老年人胃早期肿瘤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研究。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2019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确诊为内镜下可切除胃早期肿瘤的患者150例,将其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70例和非老年组(年龄<65岁)80例。分别从病灶切除复发率、围手术期指标、生活质量等几方面进行评估。结果 整块切除率老年组为94.3%(66/70),非老年组为92.5%(74/80),完整切除率老年组为92.9%(65/70),非老年组为88.8%(71/80),治愈性切除率老年组为90.0%(63/70),非老年组为88.8%(71/80)。术后迟发性出血老年组为2.9%(2/70),非老年组为1.3%(1/80)。术中穿孔老年组为1.4%(1/70),非老年组为0(0/80)。感染率老年组为2.9%(2/70),非老年组均为1.3%(1/80)。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病灶切除复发率在老年组与非老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中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领域评分显示,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在术后6个月与术前6个月相比有显著的提高(P<0.05)。结论 ESD对治疗老年人胃早期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随着消化道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逐渐成为早期胃肿瘤的一线治疗方式。由于ESD具备创伤性小、局部复发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ESD逐渐成为胃早期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法。早期胃癌是指病灶局限在黏膜层或黏膜下层,部分病变可能合并淋巴结转移;有文献显示,浸润深度为黏膜下层深度500μm以内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不高于3.00%[1]。最新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2位[2]。老年人(年龄≥65岁)是胃肿瘤的高发人群,由于他们本身可能合并基础病,机体免疫下降,对于手术的耐受性降低,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增多,老年胃早期肿瘤患者更为常见,因此如果可以接受内镜下治疗,对于这类患者受益较大[3]。为了更好地评估ESD治疗老年人胃早期肿瘤的安全性及疗效,现收集我院2010-2019年经ESD治疗的150例胃早期肿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2010-2019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及胃肠外科就诊行ESD的胃早期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胃病变的部位、大小、浸润深度和病理类型。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2)完善胸腹部CT及MRI等检查排除远处脏器转移及淋巴结转移;(3)符合《中国早期胃癌内镜诊治共识(2023年,太原)》ESD手术指征[3];(4)年龄≥18岁。排除标准:(1)术后病理结果显示非早期胃癌;(2)既往曾行胃大部分切除术;(3)临床资料不完整。完善术前评估,包括完善心电图、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胸腹部CT,明确排除手术禁忌证,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术前1周停用阿司匹林、三七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抗凝药。该研究方案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WDRY2023-165)。
1.2内镜下治疗
患者在丙泊酚静脉麻醉下,进行ESD操作。术前采用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 band imaging, NBI)染色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对病灶检查,确认累积范围及深度;在病灶黏膜下进行标记,沿病灶边缘进行切开,ESD操作医师由2名具有5年以上ESD操作经验的内镜医师完成。对于术中发现活动性出血,采用热止血钳电凝,之后反复灭菌水冲洗创面,直至不再有新鲜血液渗出。必要时,为降低出血的发生风险,采用金属夹及止血膜封闭创面。对于术中发现的穿孔,多次使用金属夹或荷包缝合封闭穿孔。术后给予禁食禁水48~72 h,加用抑酸、止血、抗生素等药物。必要时给以胃肠减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3观察指标
(1)手术时间(min):从黏膜下开始注射到病灶完全剥离的时间;(2)病灶面积(cm2):即病变面积;(3)切除评估:包括整块切除、完整切除和治愈性切除。整块病灶即病灶为一大块切除,完整切除即病灶水平缘及垂直缘均未见肿瘤细胞浸润,治愈性切除即完整切除病变浸润深度不超过黏膜下1 000μm,并且无脉管、血管及分化不良因素;(4)切除速度(cm2/min):即病灶大小(cm2)/手术时间(min);(5)术中穿孔率及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术中穿孔率即内镜下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局部肌层破损,使用金属夹及荷包缝合进行创面封闭;迟发性出血即为:术后14 d内出现黑便,需要进行内镜下止血;(6)住院时间(d):即住院天数;(7)术中出血量(mL);(8)术后3、6、12个月复查结果:评估有无复发,复发标准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癌细胞;(9)生活质量评估:对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BREF,WHOQOL-BREF)评估,量表包含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四个领域,每项均为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均使用R4.0.4完成。连续变量根据数据的分布情况(正态分布或非正态分布)分别用或M(P25,P75)的形式表达。分类变量用例数(%)的形式表达。连续变量根据数据分布情况(正态分布或非正态分布)用非配对双尾t检验或Man-WhitneyU检验比较变量在两个组内的差异。分类变量根据数据分布(正态分布或非正态分布)分别采用χ2检验或Kruskal-WallisH检验比较变量在两个组内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基线数据
共完成切除病灶150例,其中病灶部位位于贲门20例,胃体35例,胃窦55例,胃角26例,窦体交界14例;150例病灶均为Ⅱ型,包括78例隆起型,55例平坦型,17例凹陷型;术后病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GIN)8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HGIN)42例,黏膜内癌(mucosal carcinoma, MC)16例,黏膜下癌(submucosal carcinoma, SMC)10例。基线数据表明,患者在性别、病灶面积、病灶直径、病灶部位、形态及病理类型方面,老年组与非老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围手术期基线数据
2.2两组患者肿瘤切除效果、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在整块切除率、病灶完整切除和治愈性切除率方面,老年组与非老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切除复发率方面,老年组及非老年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均无复发。术中穿孔率、术后迟发性出血率及感染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比较
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切除速度及术中出血量方面,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生活质量比较
术前6个月与术后6个月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在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胃早期肿瘤患者通过ESD手术可以明显改善WHOQOL-BREF水平(见表4)。
表2病灶切除效果、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例数(%)]
表3围手术期指标比较分析[M(P25,P75)]
表4生活质量比较分析
3、讨论
胃癌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上考虑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饮酒、熬夜、不良饮食、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缺乏等因素有关。其中幽门螺杆菌已明确证实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虽然我国为胃癌的高发国家,但如果能尽早筛查并治疗早期胃癌,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早癌筛查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工智能辅助内镜早癌筛查系统的完善,使得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不断显著提高。手术完整切除肿瘤被认为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基本原则,以往的外科技术,包括开腹和腹腔镜方式,均会破坏正常的消化道解剖结构,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对于老年人,更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严重影响治疗依从性和耐受性。作为内镜下治疗的ESD术,克服了外科手术的缺点,手术创伤小,对胃肠道功能影响小,且安全性也获得临床证实,是目前治疗胃早期肿瘤的首选方式。报道显示,ESD行黏膜下剥离切除病灶,这种治疗并不会破坏胃的解剖结构,切除病灶后留下的溃疡面经过药物治疗后修复完整,并不影响功能,这种治疗方式对人体创伤性较小,并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4-6]。但ESD在老年胃早期肿瘤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报道较为少见。本研究针对老年人及非老年人早期胃肿瘤病变ESD的相关临床特征及指标进行比较,评估老年患者在接受ESD治疗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本研究共纳入70例老年患者,均为顺利完成胃ESD术患者,与非老年组患者对比发现,在性别、病灶大小,病灶部位、形态及病理类型方面,老年组与非老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整块切除率、病灶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方面,老年组与非老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HOQOL是世界卫生组织用于评估定量个体与健康有关生存质量的国际性量表,本研究采用ESD术后WHOQOL-BREF量表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评分评价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在术后6个月与术前6个月,提示生活质量有显著提高。有研究[7-8]结果表明,老年患者与非老年患者的胃部早期病变都是可以通过ESD获得同样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与其他之前的研究相比[6-9],分析结果更加全面,结果纳入更多指标进行分析,结论更加有说服力。
ESD并发症发生率并不高,但仍有术后出血、穿孔、发热及迟发性出血等风险存在,是否老年患者与非老年患者同样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是本研究评估的另一部分指标[9]。本研究发现,老年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穿孔、术后感染及迟发性出血等与非老年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胃早期肿瘤老年患者同样可以从ESD术中获得很高的安全性[10-12],这与前期研究者的文献报道结果一致[13-15]。
ESD治疗效果评估在本文中也进行了充分评估,在两组之间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以及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些指标相比于之前报道的文献研究,具有更加全面的分析,结果更有意义[16-17]。
综上所述,ESD是老年胃早期肿瘤病变患者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与非老年患者相比,在安全性、低风险率方面具有相同的获益。但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限单中心研究,且病例数有限,因此,对于ESD针对老年胃早期肿瘤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仍需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及大样本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达鹏然,邓凯,杨小莉.内镜下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24,44(4):211-213,263.
[2]张苗英,姚鑫杰,张思怡.出院随访对早期胃黏膜病变患者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恢复的影响[J].健康研究,2024,44(3):348-351.
[3]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早期胃癌内镜诊治共识(2023,太原)[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4,41(6):421-442.
[4]项英,郑畅,刘金燕,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残胃异时性早期癌的临床效益对比[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3,40(6):437-443.
[5]王佳旭,武珊珊,吕富靖,等.止血夹预防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3,40(2):104-108.
[6]高荣建,吴海丽,毕鑑红,等.胃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病理升级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26):3325-3329.
[7]李军,丁娟,马志杰.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方程构建及预测价值[J].实用癌症杂志,2023,38(5):815-819.
[8]胡晗,孙晓林,周倩,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对比[J].实用癌症杂志,2023,38(7):1165-1168.
[9]朱小蓓,陈峥,黄艳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老年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24,47(6):531-535.
[10]范婷,姜经纬,曹守莉,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老年患者贲门早期癌的疗效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1,38(11):888-893.
[11]公宇,张月明,朱继庆,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发生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21,43(8):861-865.
[12]王珣,曾会,陈志娟,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或胃癌前病变临床效果及并发出血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21,34(1):82-86.
[13]焦琳,周清文.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1,28(12):1448-1452.
[14]赵祥禄,管鑫,陈融,等.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出血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22,28(3):50-57.
[15]杨建龙,段超勤,朱响,等.分析胃肠ESD治疗早期胃癌疗效、随访情况及血清胃蛋白酶原、癌胚抗原表达水平[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3,23(7):1353-1357.
[16]郑承超,曾庆新,彭如洁.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4,15(1):119-122.
[17]贾璐璐,刘洁,高倩.内镜黏膜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刊,2024,51(4):34-36.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01817);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项目(2021KFY051);
文章来源:袁磊,沈磊,付萍,等.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老年人胃早期肿瘤的风险性及安全性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24,33(11):1434-1437.
分享:
随着消化道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逐渐成为早期胃肿瘤的一线治疗方式。由于ESD具备创伤性小、局部复发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ESD逐渐成为胃早期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法。早期胃癌是指病灶局限在黏膜层或黏膜下层,部分病变可能合并淋巴结转移;
2024-11-22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作为胃癌的高危因素,Hp根除可通过延缓肠化生[1]、胃黏膜萎缩速度[2]来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此外,Ito M等[3]发现PPI使用时间影响Hp根除患者后期胃组织癌变的风险。同时,Waldum H等[4]研究发现,胃黏膜不同程度的萎缩可影响Hp根除患者后期的胃癌进展,且以中老年人群为主。
2024-11-20胃癌(gastric cancer, GC)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肿瘤,其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我国所在的东亚地区。根据最新的全球癌症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GC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分别为48万人和37万人,占全球新发病例数与死亡病例数的44%和49%[1]。我国癌症中心的最新报告指出,我国GC新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于恶性肿瘤谱第三位[2]。
2024-11-15胃癌(GC)作为一个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原因[1],我国2020年新诊断出超过40万人患有GC[2]。大多数GC病例通常直到晚期才被诊断出来,导致预后不良[3]。尽管由于联合治疗,GC患者的总生存(OS)率已经大大提高,但由于个体预后的巨大差异,仍然难以评估GC患者的预后[4]。
2024-11-14胃癌(GC)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甘肃省GC发病率居全国之首。由于早期GC检出率较低,确诊时患者处于晚期、导致高病死率、高复发率和不良预后。有报道指出,中晚期GC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10%[1]。
2024-11-14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 PLGC)是指胃黏膜在病理组织学上易于恶变的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此类病变的先行阶段通常表现为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或萎缩。医学界广泛认可的发展模式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到“胃黏膜萎缩”,进而发生“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最终演变成“胃癌”[1]。
2024-11-08胃癌是全球最主要健康问题之一,有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新增胃癌病例数占全球的44%。胃癌根治术仍是目前主要治疗方式[2]。胃癌术后病人出现多种症状,如食欲缺乏、恶心、食欲下降等消化道及心理症状群,严重影响了病人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对KOQUSS-40进行汉化,并检验中文版KOQUSS-40在胃癌病人中的信效度。
2024-11-07胃癌属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极高,患病后通过手术治疗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针对晚期胃癌患者,手术治疗无法进行有效干预,则需要采用化疗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病情进展。但化疗的不良反应十分明显,因无法耐受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的患者较多。
2024-11-07有研究显示,癌症病人的CIPN具有群体异质性,呈现轨迹变化[5],不同群体病人的CIPN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变化形态[6]。既往的观察性研究显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是CIPN发生的影响因素[7],年龄越大、联合化疗、化疗次数越多、有吸烟史、饮酒量较大的人群更易引发CIPN,且CIPN在糖尿病人群中症状最为突出[8]。
2024-11-06胃癌作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4位,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第2位[1]。有研究显示,胃癌发病率在东亚最高,其次是中欧和东欧及南美洲[2]。鉴于其发病率越来越高,胃癌已成为全球沉重的负担,因此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胃癌预防措施显得至关重要。
2024-10-30人气:15304
人气:14905
人气:14705
人气:14494
人气:1323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期刊人气:1963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5-7157
国内刊号:111-9296/R
创刊时间:2014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220
影响因子:0.900
影响因子:1.023
影响因子:1.245
影响因子:0.65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