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样蛋白(EGFL)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接受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各80例,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判定组织中EGFL6的表达,对染色结果与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GFL6的表达与胃癌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EGFL6的表达、患者年龄、肿瘤直径、细胞分化、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均与胃癌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结论:EGFL6的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存在相关性,提示EGFL6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截至2016年,全球有近120万胃癌突发病例,发病率增加了15%[1]。化疗及手术治疗仍是当前对多数进展期胃癌的首要治疗方式,尽管取得了进展,但胃癌的长期存活率仍不能令人满意。表皮生长因子样蛋白(epidermalgrowthfactorlike,EGFL)家族含多个重复表皮生长因子表达,并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触发多种生物学功能,如血管生成、增殖、凋亡、细胞周期调节、迁移和侵袭[2]。EGFL7已被证明在癌症发生发展中起作用[3]。EGFL6作为一种分泌蛋白,其结构同源性位于人Xp22染色体上[4]。EGFL6能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刺激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在基质血管细胞的黏附和增殖中起到作用[5]。EGFL6的表达改变已在多种癌症中被检测到,如卵巢癌[6]、结肠癌[7]等;但EGFL6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知之甚少。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究EGFL6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和作用,探讨EGFL6表达水平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接受胃癌根治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距肿瘤边缘>5cm)各80例,其中男50例,女30例,年龄(62±11)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病理学证实,且均未接受放疗或化疗。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的胃癌根治术,术后治疗统一按照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胃癌临床实践指南执行。
1.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通过DAB染色法检测EGFL6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石蜡包埋的胃癌组织切片在二甲苯中脱蜡、水化,用3%过氧化氢溶液封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10min后,进行抗原热修复。用10%的山羊血清进行抗原封闭,后滴加纯化的单克隆兔抗人EGFL6抗体(稀释度1:100,英国Abcam公司)作为一抗处理胃癌切片。在4℃下pH7.4中孵育16h,37℃下复温30min。滴加酶标山羊抗兔二抗在室温中孵育30min,DAB显色试剂显色,苏木精复染,脱水,封片,显微镜下观察,用已知的阳性切片作为阳性对照,用PBS代替I抗,作为阴性对照。癌旁组织也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操作。结果判定:在胃癌及癌旁组织切片中EGFL6阳性表达的细胞主要表现为细胞质、细胞膜染为棕黄色。判定标准:采用双盲法计数10个高倍视野,阳性细胞数<10%为阴性,≥10%为阳性,同时忽略较弱或可疑的染色。
1.3随访
由病理学专家组根据第8版TNM分期系统对临床和组织学分类进行分组。对所有术后患者每3至6个月通过信函或电话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3年,最后1次随访时间为2020年9月30日。在前3年内每3至6个月进行胃镜、腹部CT或增强CT扫描评估疾病状态。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生存曲线用Kaplan-Meier法比较,生存率比较用Log-rank检验,预后影响因素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评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EGFL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EGFL6在胃癌组织中主要表达于腺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膜中,阳性表达呈黄棕色颗粒,在邻近癌旁组织中EGFL6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见图1-2。
图1胃癌组织EGFL6阳性表达(DAB染色,×100)
图2邻近癌旁组织EGFL6阴性表达(DAB染色,×100)
2.2EGFL6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在80例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者有54例(67.5%);在80例对应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者有11例(13.75%),胃癌组织中EGFL6的表达显著高于邻近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09,P<0.01)。
2.3EGFL6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EGFL6表达与胃癌患者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有关(P<0.05),见表1。EGFL6蛋白的表达、年龄、肿瘤直径、细胞分化、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均与胃癌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见表2。
2.4EGFL6与胃癌预后的关系
EGFL6阴性表达患者的3年中位无病生存率(88.5%)较阳性表达患者(64.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3。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直径、细胞分化程度是影响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见表3。
3、讨论
EGFL6可以在体内外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和增殖。据已有研究数据显示,EGFL6在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中起到作用,并促进结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8]。部分表皮生长因子家族蛋白,如人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eparin-bindingepidermalgrowthfactor,HB-EGF)已被证明在细胞癌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9],并且能作为癌症的预后指标[10]。有研究报道EGFL6参与了人类癌症的进展[2],如卵巢癌[6]、乳腺癌[11]、肺癌[12]等,并且EGFL6已被证明是卵巢癌患者生存率低的预测因子[6]。
表1EGFL6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例)
本研究表明了EGFL6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EGFL6蛋白的表达、患者的年龄、肿瘤直径、细胞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均与胃癌术后患者的预后相关,提示EGFL6的高表达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分子标志。但EGFL6的表达程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腹膜转移无明显相关性。且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EGFL6的表达并非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究其原因可能与样本容量不足以及胃癌的早期发现与治疗有关,需进一步扩充样本量验证。
表280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例)
图3EGFL6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胃癌患者的生存曲线
关于EGFL6在癌症中的作用机制,ZHANG等[13]指出EGFL6可以通过调节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途径,诱导β-catenin及其下游蛋白CyclinD1表达,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生长,在结直肠癌的进展中起关键作用。PI3K/AKT通路已被确定是参与肿瘤细胞凋亡的重量信号通路之一,其通路的激活能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进展,ZHU等[14]研究发现AKT的磷酸化受细胞内EGFL6水平的影响,并呈现正相关,在鼻咽癌细胞中沉默EGFL6时AKT信号通路受到抑制从而表现出肿瘤生长的停滞,表明EGFL6可以通过激活AKT通路促进鼻咽癌细胞的迁移。EGFL6的表达可以使上皮间质发生转化,此过程参与了肿瘤的发生,通过增强细胞的迁移、侵袭和抗凋亡能力,使肿瘤细胞恶性程度增高,赋予癌细胞转移特性。但EGFL6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目前鲜有研究,本研究表明EGFL6与胃癌的部分临床病理因素具有相关性,下一步将采用抗EGFL6的单克隆抗体阻断EGFL6表达以控制胃癌细胞的增殖,深入研究EFGL6在胃癌细胞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调节的影响,为利用EGFL6的生物学特性设计靶向药物治疗胃癌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基础。
表3胃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显示EGFL6的表达在临床分析中与胃癌患者存在相关性,提示EGFL6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EGFL6的检测有望成为胃癌分子诊断和病期评估的标志之一,为胃癌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分子靶标。
李利义,涂富洋,尤孙武,沈雷斌,游涛,郑志强.EGFL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21,51(01):45-48.
分享:
胃癌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2]。胃早癌是一种局限于黏膜内或黏膜下的肿瘤,较小且未侵入肌层[3]。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治疗胃早癌[4-5]。
2025-04-17胃癌症状无特异性,一经发现多为晚期,预后多不良[4]。经手术或内镜下治疗后,早期胃癌大多预后良好[5]。胃癌前病变发展是有规律的,以肠型胃癌Correa级联反应为例:正常胃黏膜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影响下,逐渐从非萎缩性胃炎发展至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最终演变成胃癌[6],其中异型增生是直接的癌前病变[7]。
2025-03-31胃癌(gastriccancer,GC)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多为腺癌。胃癌的发展并非“跳跃式”,而是经过一系列“渐进式”过程导致的,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其发展过程为慢性炎症→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IM)→异型增生→癌变[1-2]。
2025-03-27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老年人群为该病的高发群体[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2]。由于其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与胃炎、胃溃疡等类似的临床表现,导致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3]。
2025-03-14胃癌是胃黏膜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患者常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临床症状表现缺乏特异性。我国每年新增胃癌患者约41万例,如何降低胃癌发病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健康问题[1]。胃镜检查是最常用的胃癌筛查方法,胃镜检查联合胃镜下活检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2]。
2025-02-18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胃癌(gastric cancer,GC)新发病例约 108. 9 万,死亡病例约 76. 9 万。 我国GC 的发病率约占全球发病率的 44% ,为我国第 3大常见恶性肿瘤,其中 50% 以上的患者初诊即为晚期。 晚期 GC 5 年生存率仅为 10. 4% ,严重威胁国民健康[3]。 晚期 GC 的治疗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已成为 Her - 2 阴性晚期 GC的一线治疗方案。
2025-02-08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及癌胚抗原(CEA)在胃癌等多种肿瘤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能有效鉴别良性胃疾病和胃癌,且近年多项研究发现,AFP、CA199、CEA还与胃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有关[2-3]。因此推测可能有助于胃癌PM的预测,但仅依赖单一血清标志物检测可能会造成预测偏差。
2025-02-05胃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治疗胃癌首选方案即是胃癌根治术,可改善临床症状。但是,多数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都存在对自身病情及手术方案认知不足的问题。加上对手术效果的担忧,对手术治疗及术后疼痛的恐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此类患者普遍存在较强的心理负担。
2025-02-05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消化道多发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腹痛、上腹不适、乏力及食欲降低等,手术是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但多数患者于首诊时已发展为局部进展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为延长 LAGC 患者生存期,临床常给予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可杀灭肿瘤细胞,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
2025-01-25为延长LAGC患者生存期,临床常给予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chemotherapy,NACT),可杀灭肿瘤细胞,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但药物不良反应中神经毒性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进而对化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3]。在中医领域中,胃癌被归纳于“痞满”“胃脘痛”等范畴,病因病机在于气滞、血瘀等,治疗均可以益气养阴、祛瘀活血等为原则[4]。
2025-01-24人气:18545
人气:16664
人气:15995
人气:15564
人气:1528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期刊人气:4021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癌症基金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8664
国内刊号:11-3494/R
邮发代号:82-601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