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从中医学角度出发,五运六气理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探索肿瘤的发病机制。这一理论,起源于我国古代,旨在预测天气和气候变化,同时也是古代用来解释自然界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理论之一[2]9。《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提及:“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18
0
癌性发热是指恶性肿瘤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出现的与肿瘤直接相关或因肿瘤治疗而引起的非感染性发热,与肿瘤细胞坏死、机体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亦称肿瘤相关性发热。相关资料显示,约有2/3的肿瘤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出现发热症状[1]。癌性发热已成为部分肿瘤患者就诊时的首发症状,给患者带来了痛苦。
82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也是我国第三高发的恶性肿瘤,2020年我国胃癌发病人数占世界总发病人数43.94%,死亡病例数占世界死亡病例数的48.62%。胃癌根除术是根治胃癌的主要方式,而术后癌细胞易通过微循环及淋巴道发生远处转移,即使行术后辅助化疗,局部晚期胃癌患者复发率仍为40%~70%。
47
龚师认为,肺癌患者并发胸腔积液多以脾肾阳虚为本、外感寒邪为标,病位多在肺、脾、肾三脏,治疗时当以温肺散寒、健脾利湿、温肾助阳等治法为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总体以“温”为纲,以“和”为法,同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积极进行西医抗肿瘤治疗,二者相结合才是最佳选择。
25
乳腺癌在女性肿瘤中位居首位,且发病率逐年上升。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乳腺癌一种特殊亚型,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5%~20%,每年占所有癌症相关死亡的5%[1-2]。其侵袭力强,约46%的患者会出现远处转移,术后复发率高达25%,复发转移一旦出现预后极差,中位总生存期仅13.3个月[3]。
49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的推广应用使越来越多的恶性肿瘤患者获益,但ICIs在激活抗肿瘤相关免疫的同时,还可引起非特异性的免疫激活,导致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 AEs)的发生[1]。
29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常规干预措施,如健康宣教、心理干预等进行辅助癌性疼痛患者治疗,虽能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但缺乏针对性且单一,进而使整体干预效果有限[3]。癌性疼痛属于中医“痛证”,主要是寒邪凝滞于经脉,正气亏虚、血运失常,进而脏腑濡养不足所致,因此,临床治疗原则为温阳散寒、通络止痛。
44
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持续性上升,伴随恶性肿瘤出现的癌因性疲乏在临床上变得越来越常见,约80%的放化疗患者出现了疲乏的症状[1],现已引起各领域的广泛关注。与一般性的疲乏不同,癌因性疲乏主要产生于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治疗过程中。
215
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 STS)是一种罕见且异质性的肿瘤,可发生于人体各个部位的结缔组织、肌肉、神经、血管和脂肪等。在所有成人恶性肿瘤中,软组织肉瘤的发病率不到1%,涵盖了100多种不同的组织学和分子亚型。
17
作为女性生殖系统中最为常见的恶性疾病之一,卵巢癌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发病率显著上升趋势,据中国抗癌协会公布的数据,每年的新发病例数超过57 000人次,病死人数接近三万人。其高发的程度和致死的风险都较高。现代医学对卵巢癌的成因尚未有明确解释,该病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时多已至晚期。
34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自2000年以来,我国癌症病例和死亡人数以及癌症粗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上升。有研究[1]显示,2022年我国新诊断癌症病例约为482万,癌症死亡病例约为321万。中医学并无“恶性肿瘤”病名的记载,可将其归于“癥瘕”“积聚”等范畴。
76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全世界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数据显示,胃癌已成为全球发病率排名第五的癌症,而中国胃癌新发例数为48万,占全球新发病例的44%,胃癌是中国第三大高发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居高不下[2]。
23
芳香治疗作为一种补充治疗,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慢性疼痛、改善情绪等效果[2],但现今还未见关于耳穴压豆联合芳香疗法缓解癌痛的报道, 因此,本研究应用耳穴压豆联合芳香疗法治疗中重度癌痛患者,探讨其对癌痛患者疼痛控制效果、负性情绪的影响,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24
失眠是乳腺癌治疗后的一种常见不良反应,不仅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会加重病情,目前西医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有4类:苯二氮受体激动剂、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组胺受体拮抗剂、褪黑素受体激动剂[3]。然而药物治疗产生的戒断症状、成瘾性往往让人头痛。
50
以往的研究认为,苦豆碱(Aloperine,ALO)的作用仅为抗炎、抗过敏、抗病毒活性[1-3]。最近的证据[4-8]表明,ALO还具有抗肿瘤活性[6-8],但机制不明。本研究探讨ALO抑制胃癌HGC-27细胞、AGS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
41
影响因子:0.383
影响因子:0.750
影响因子:0.962
影响因子:0.80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480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