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论文范文词库
膀胱癌列表
非整倍性是肿瘤发生的原因之一,有丝分裂纺锤体组装检查点(spindle assembly checkpoint, SAC)复合体是保证细胞周期中染色体正确分离的重要机制之一,SAC功能异常的细胞不能检测染色体是否排列在赤道板上并建立正确的双极定向,可使细胞提前进入分裂后期,产生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子细胞,进而引发肿瘤等疾病[2,3,4,5,6]。
26
0
膀胱癌(BCa)是男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BCa的复发和转移扩散的发生率很高,尽管各种手术和化疗方案取得了进展,但因为肿瘤耐药性的缘故,5年生存率仍相对较低。LncRNA是一类内源性的具有生物调节功能的非编码RNA,其在细胞周期、分化、增殖、性别调控、衰老等多种人类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1
微卫星是指基因中的一段短串联重复序列或者称之为简单重复序列,一般是1~6个核苷酸序列[1]。一个微卫星等位基因获得或失去重复单位,表达该等位基因的体细胞形态发生变化,进而产生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2]。由于只有许多体细胞出现相同变化时才能检测到这种类型的改变,所以MSI是反映肿瘤克隆扩增的典型指标。
82
膀胱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肿瘤之一。2020年,全世界新增膀胱癌病例接近57万例,同年死于膀胱癌的患者约21万例。在我国,膀胱癌发病率约为5.80/10万,男女比例约为3:1。长期以来,欧美地区膀胱癌发病率始终高于亚洲地区,但随着国内生活方式西方化等原因,我国膀胱癌发病率逐年上升。
40
尿路上皮膀胱癌(urothelial bladder cancer, UBC)作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高复发率以及高进展性的特性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并且其治疗也一直是临床和科学研究的焦点。近年来,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研究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趋化因子在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非典型化学因子受体1(ACKR1)作为趋化因子的调节因子。
32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1]。全球膀胱癌诊断的年龄为70~84岁,而我国为50~70岁[2-3]。对于高危或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以及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尿流改道术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法[4]。
29
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70%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1],即浅表性膀胱癌。膀胱憩室癌临床上较少见,病理类型主要以移行细胞癌、腺癌、鳞癌最常见。手术方式主要以膀胱部分切除及膀胱根治术为主[2],对一些浅表的憩室癌,损伤较大,术后恢复较慢,且术后生活质量下降。
69
膀胱癌是发生于泌尿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受遗传、环境、饮食、基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膀胱癌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和放化疗为主。由于膀胱癌细胞具有生物侵袭性和特异性放化疗耐药性,治疗后易转移和复发。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案和开发新型药物来改善膀胱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意义重大。
39
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 BUC)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膀胱镜检查及活检被视为诊断的“金标准”。然而,膀胱镜检查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不仅可能给患者带来麻醉风险和手术并发症,还会造成经济上的负担以及身体上的痛苦。尿脱落细胞学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在尿路上皮癌的筛查和诊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2
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 LNM)是膀胱癌(bladder cancer, BCa)的主要转移方式,发生LNM时预后不佳。因此,术前评估淋巴结受累情况对临床治疗决策至关重要。基于CT和MRI的影像学检查是术前评估BCa淋巴结受累情况的主要手段,淋巴结最大短径≥8 mm通常被认定为临床阳性淋巴结,然而超过90%转移淋巴结最大短径≤5 mm。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基因及其转录产物HER2蛋白在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HER2是一种跨膜受体酪氨酸激酶,现有研究表明,其高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immunohistochemistry, IHC)通过抗体标记肿瘤组织中的HER2,是目前检测HER2表达的主要方法。
34
吸烟、遗传因素和接触芳香胺被认为是导致膀胱癌的主要原因[2]。约70%的膀胱癌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这些患者通常需要多次经尿道膀胱切除术、高频膀胱输液化疗和强化膀胱镜随访,即便如此仍有30%~45%的患者在5年内进展为肌层浸润性或转移性膀胱癌[3]。因此,研究膀胱癌发生和发展的生物学机制非常重要。
17
据报道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其发病率仍持续上升[3]。因此,寻找新的靶点或基因,用于膀胱癌的防治已成为泌尿外科新的研究热点。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ibonucleotidereductase,RRM1)是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ibonucleotidereductase,RNR)的大亚基,而RNR是将核苷酸转化为脱氧核糖核苷酸所必需的酶,在DNA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0
在膀胱癌术后感染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炎症因子和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细胞因子扮演着重要角色。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是炎症性细胞因子,它们在免疫系统中具有调节炎症反应的功能。IL-1β和IFN-γ的水平在患者术后感染的患者中可能升高[5]。
1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均是与炎症反应有紧密联系的重要因子,前者能够增加血管通透性并促进新生血管生长,与肿瘤生物学行为联系密切,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后者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可趋化和激活单核细胞,可能参与恶性肿瘤发生、进展[2]。
9
影响因子:0.962
影响因子:0.982
影响因子:1.148
影响因子:0.880
影响因子:0.597
影响因子:1.154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