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论文范文词库
课程改革列表
专业类课程设计是专业理论学习后的实践性教学。通过专业类课程设计,学生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际运用的转变。既是一次检验理论学习成果,也是一次有效评估学生具体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验。由于传统的专业类课程设计教学方式中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20
0
城市水资源管理是环境及给排水专业一门偏向环境规划管理的模块专业选修课,在本科生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课程内容包括城市水资源基本概述;城市多种类型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
78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业务的数据量越来越庞大,传统审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同时,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也提出“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在现实与政策的双重需求下,智慧审计的概念应运而生。
50
随着科技革新与产业数字化的推进,高等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比如教育资源传播速度加快,国内外教育差异,教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以及以Chat GPT为代表的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使教育界面临着诸多契机与挑战,带来了新一轮的教育变革。
67
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解决好教与学模式创新的问题,杜绝信息技术应用的简单化、形式化。因此,更新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模式,让学生重新关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现代风景园林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51
工程教育占据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目前工科学生在大学生的比例为50%左右,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1-2],其中,电类专业学生数占工科生总数的50%左右。麦肯锡曾经对83个跨国公司做过调查:如果需要100个工程师,有100个相应学历的人来应聘,按照公司用人标准,统计能够录取的各国学生数量。
26
随着数字化教育的迅猛发展,信息过载使学生的学习碎片化、浅表化,学习者面对众多繁杂的学习资源,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而习惯于传统课堂中被动接收教师知识的学生也会发现学校获取的知识与真实世界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造成“学”与“用”的脱节。
27
电工学是一门面向非电类工科专业学生开设的系列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涉及电路基础、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综合知识。通过电工学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相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分析方法,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生产实践问题。
35
在“互联网+”时代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要顺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培养具有新质生产力特色的电商人才为目标。新质生产力要求电商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跨界融合能力、数据分析技能等多方面的能力。
49
通过在区市县教师培训项目设计与评估中运用基于行为改进的教师培训项目绩效评估标准与设计、评估模型,不断迭代升级教师培训项目,以有效的绩效评估引领区域教师培训走向“精准施训,提质增效”的教师培训专业化之路。
53
“发电厂变电站电气部分”课程是电气类专业的核心 专业课程,开设于第五学期,共40学时。 通过该课程的学 习,学生能描述发电厂变电站一次设备作用与结构、主接 线形式、配电装置类型;具有变电站电气主接线、配电装 置、设备选型初步设计能力,培养工程思维和素质,为今后 从事电气运行、设计及工程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2016 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加入《华盛 顿协议》,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 理念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逐渐被熟知和实践。 OBE 理 念实现了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1] ,其 实施过程强调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注 重学生创新以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2] 。
38
在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下,传统产业正以更快的速度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变,新的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新时期,如何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趋势,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和创新,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2]。
43
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教育系统逐步形成“五育并举”提法,将其作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指导理念。“五育并举”是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制胜之举,对全面培养与塑造学生的人格起到关键性作用。
31
科学研究是人类对大自然规律和美的探索,论文写作与发表则是研究者对自然规律发现的总结、表述及传播。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都有很强的技巧性,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和论文发表中的细节和技巧决定了一切。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规范是一门训练科学研究思维和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
25
影响因子:0.216
影响因子:1.072
影响因子:0.176
影响因子:2.08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4.671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