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高发癌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夏昌发团队通过开源数据比较研究,预测在2022年中国约有482万例新发癌症病例,以及321万例癌症死亡;其中,胃癌在我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位列第二。基因变异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事件,其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有TP53(34.5%)、PIK3CA(13.5%)、LRP1B(13.1%)等。
70
0
Nebulin 家族是细胞骨架基质的巨大蛋白质成分,与 骨骼肌肌节内的粗细肌丝共存,主要在心肌中特异 表达。 在大多数脊椎动物中,Nebulin 占总肌原纤维 蛋白的 3% ~4%,其分子大小以组织、物种和发育阶 段特异性的方式从(600 ~ 800) kD 不等。 伴肌动蛋 白(NEBL)基因是 Nebulin 家族蛋白之一,可参与早 期的心肌组织和肌纤维的发生〔4,5〕 ,非家族性扩张 性心肌病也与 NEBL 基因多态性相关〔6〕 。
37
胃癌作为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早期通常无特异性表现,诊断难度较大,一旦出现腹部症状加剧、消瘦和贫血等明显症状时,提示疾病已进展至晚期,远期预后较差。目前,临床尚缺乏有效预测胃癌患者远期预后的特异性指标。因此,探索能够有效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指标,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
55
由于胃癌的高异质性,依据传统大体或病理分型已无法满足精准治疗需求。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于2014年提出了胃癌的分子分型,其中包含Epstein-Barr病毒(EBV)相关性胃癌(EBVaGC)[2]。既往研究表明,免疫治疗对EBV相关性进展期胃癌的效果可能更佳,预后更优[3-4]。
41
胃癌起病隐匿,患者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待确诊时多处于临床中晚期甚至已经发生转移[3 ]。临床上传统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对于胃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由于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不高,故仍然需筛选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治疗靶标,以期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判断预后以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参考[4 ]。
31
蓝光成像 (blue laser imaging,BLI)是近年来逐渐应用于临床 的电子染色技术,它能够显著提高毛细血管形态对 比度,结合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ME)观察胃黏膜微血管(microvascular,MV)、微结构(microsurface,MS ), 可 为 消 化 道 疾 病 诊 断 提 供 依 据[3-5] 。
47
为延长LAGC患者生存期,临床常给予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chemotherapy,NACT),可杀灭肿瘤细胞,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但药物不良反应中神经毒性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进而对化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3]。在中医领域中,胃癌被归纳于“痞满”“胃脘痛”等范畴,病因病机在于气滞、血瘀等,治疗均可以益气养阴、祛瘀活血等为原则[4]。
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消化道多发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腹痛、上腹不适、乏力及食欲降低等,手术是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但多数患者于首诊时已发展为局部进展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为延长 LAGC 患者生存期,临床常给予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可杀灭肿瘤细胞,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
61
胃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治疗胃癌首选方案即是胃癌根治术,可改善临床症状。但是,多数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都存在对自身病情及手术方案认知不足的问题。加上对手术效果的担忧,对手术治疗及术后疼痛的恐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此类患者普遍存在较强的心理负担。
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及癌胚抗原(CEA)在胃癌等多种肿瘤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能有效鉴别良性胃疾病和胃癌,且近年多项研究发现,AFP、CA199、CEA还与胃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有关[2-3]。因此推测可能有助于胃癌PM的预测,但仅依赖单一血清标志物检测可能会造成预测偏差。
45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胃癌(gastric cancer,GC)新发病例约 108. 9 万,死亡病例约 76. 9 万。 我国GC 的发病率约占全球发病率的 44% ,为我国第 3大常见恶性肿瘤,其中 50% 以上的患者初诊即为晚期。 晚期 GC 5 年生存率仅为 10. 4% ,严重威胁国民健康[3]。 晚期 GC 的治疗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已成为 Her - 2 阴性晚期 GC的一线治疗方案。
胃癌是胃黏膜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患者常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临床症状表现缺乏特异性。我国每年新增胃癌患者约41万例,如何降低胃癌发病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健康问题[1]。胃镜检查是最常用的胃癌筛查方法,胃镜检查联合胃镜下活检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2]。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老年人群为该病的高发群体[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2]。由于其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与胃炎、胃溃疡等类似的临床表现,导致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3]。
胃癌(gastriccancer,GC)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多为腺癌。胃癌的发展并非“跳跃式”,而是经过一系列“渐进式”过程导致的,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其发展过程为慢性炎症→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IM)→异型增生→癌变[1-2]。
7
胃癌症状无特异性,一经发现多为晚期,预后多不良[4]。经手术或内镜下治疗后,早期胃癌大多预后良好[5]。胃癌前病变发展是有规律的,以肠型胃癌Correa级联反应为例:正常胃黏膜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影响下,逐渐从非萎缩性胃炎发展至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最终演变成胃癌[6],其中异型增生是直接的癌前病变[7]。
影响因子:1.120
影响因子:1.355
影响因子:0.811
影响因子:0.92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812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