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在明代中叶的文坛上,吴中四才子是吴中文学中间力量。作为明中叶区域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不惧威权思想之强硬,不顾一己身份之卑弱,为争取人性和文学创作的自由,敢于向禁锢人们思想几百年的程朱理学发起猛烈反击。他们尊重人性,肯定情欲;他们尊重文学,重视自我,在“开口言程朱,闭口谈六经”的明中叶文坛上呼喊出时代的最强音。
210
0
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是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发展到空间本身的生产。口头叙事用声音覆盖住一定范围的空间,剧场、影院和音乐厅等实体空间容纳了形形色色的叙事交流。戏剧是前工业时代最具人气效应的大众传播,为使人们集中注意力,演出方面需要筑起环绕整个剧场的“声墙”。评价和议论也是叙事消费的重要方式,一些注重“被看”的消费者甚至把传播场所当作社交平台。
146
欧阳修被后世尊为“一代文宗”“一代儒宗”,“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而欧公却“多教人以吏事”,并说:“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刘春《送太守朱君任袁州序》:“至宋欧阳子亦曰:文章足以润身,政事足以及物,若有所激而云者。”
1456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艺术理论作为探究艺术门类中的普遍关系与集成原理的一门学问,能够揭示艺术门类之间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发现艺术与实践的联系。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不同时期的艺术演变与发展能够揭示中国时代的更迭与政治经济的变迁,体现中国悠久的文化思想观念与优良传统品质。
199
本文精选了部分文学理论方面的优秀论文题目,供各位文学理论相关工作人员参考,如需更多关于论文写作和题目的相关内容,请查阅本网站的其他文章。1、文论关键词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学术模式建构2、数字人文背景下的文学研究——量化方法在中西文学研究中的比较3、数字人文视阈下的比较文学可视化研究4、文论当随时代——论徐中玉先生的文艺观5、“人道主义与文学”再反思
866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世称“白沙先生”,广东新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黄宗羲评价陈献章之学时称:“献章之学,以静为主。其教学者,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个端倪”47,“以虚为基本,以静为门户”79。在黄宗羲看来,献章为学要旨在于“静坐”。陈献章在叹其“圣贤久寂寞,六籍无光辉”281、穷尽典籍仍无收获时,从吴与弼师处返回,选择“舍彼之繁,求吾之约,惟在静坐”145,从而“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2]133。
314
“叙事性”作为90年代诗歌一个显要的关键词已经获得了学术界的肯定,成为概括90年代诗歌绕不过去的话题。随着新世纪诗歌的日益深入与发展,对于诗歌写作的道德伦理、形式伦理问题的批评之声愈发激烈。在诗歌降低了写作门槛,日益凸显其常态化、日常化处境之时,诗歌与存在的紧张关系也变得愈发松垮,诗歌对现实的指涉、质疑、叩问的声音荡然无存,一向高蹈的诗歌选择低空飞过世俗生活,并滞留于“平流层”,久久不肯离去。
194
“第三代诗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诗歌运动。作为独立的诗歌现象,“第三代诗歌”拥有其完整的发展轨迹与脉络,它的发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借助于80年代思想解放的“东风”,“第三代诗歌”以边缘的地域为依托,以民刊为阵地,以真实性为表述原则制造出一场诗坛的猝然哗变。
189
具有近代学术意义的中国古代俗文学研究,开启于20世纪20年代,迄今已有百年历史。现在,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日益深入,研究重心出现向下、向后倾斜的趋势,俗文学研究越来越受关注,有可能迎来一个新的研究高潮。但是,关于俗文学的概念、范围、研究方法、发展方向等问题,人们的认识还存在许多模糊和分歧之处,有必要予以探讨。
232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文学理论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中国文学与西方理论在不断地碰撞和融合,而中国文学理论应该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并开辟更多的研究空间。要想让中国文学理论在国际文学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就必须加强中国文学理论的宣传和传播工作。
202
琳达·哈琴(LindaHutcheon)提出的编史元小说理论或许是后现代小说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但近年来也不断有学者与其对话并提出批评,如布莱恩·麦克黑尔(BrianMcHale)就曾指出,“哈琴的文类如果不是在理论中而是应用在实践里的话,某些程度上有些整体化。”[1](P17)而且在哈琴的理论诞生之后又持续涌现出了许多新的作品,这都为后现代小说理论的进一步探讨与发展提供了可能。
254
本文探讨了澳大利亚文学研究的空白领域——麦田文学,试图从生态批评视角考察这一领域的发展历程以及开发麦田带来的生态灾难问题。从早期开荒垦地的艰辛,到后期带来的种种生态破坏,人物形象也由英雄变成了反英雄,文学创作的基调由浪漫、自信变成了忧郁和反思,体裁形式由现实主义转向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甚至魔幻现实主义。
284
在物质发展方面,人类的进步需要知识的引导,需要科学的发展,科学就是发展物质生活的主要力量,因此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文学的确比不上科学。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人类的发展并不只有物质这一个方面,人的精神同样需要得到发展和满足,科学在某些时候也意味着一种障碍,科学也能变成生命发展的负面力量,完全依靠科学技术和逻辑、知识等。
539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唐诗题材宽广、流派纷繁、风格多样、流传广泛,后人仰望唐诗总是"前人不及、后人也只能望其项背"地感叹。唐诗作为文学体裁在唐朝发展成文学"标杆"与唐朝历史发展不可分割。本文拟从唐诗形成的雏形与背景、唐诗形成的历史动力因素、唐朝各时期社会环境对唐诗题材丰富性的推动三个方面进行剖析,指出唐诗是对古诗体的继承。
1532
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过许多"过客",他们形象各异,对任何事件总是保持着冷眼旁观的态度,著名作家鲁迅最为致力于"过客"的描述。本文以鲁迅笔下的"看客"为例,简要阐述了"看客"心理形象,进而对"看客"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将其结合到现代社会进行反思。
863
影响因子:0.194
影响因子:0.258
影响因子:0.25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91
影响因子:0.619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