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论文范文词库
初中语文列表
写作占据着语文的半壁江山,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尝试,但是仍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导致学生写作兴趣不高,制约了写作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微写作,借助微写作的灵活性、交际性、及时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突出语文学科的魅力,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60
0
一直以来,写作都是初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审美素养等各项职责,而在传统育人思想和理念的影响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遇到了困难和阻碍,其教学效果无法得以强化。为此,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全力做出改变。
56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有所深入。现阶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已广受语文教育人员的关注。在众多教学方式中,拓展教学应用意义极大,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把握拓展课程教学原则,通过学生能接受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内化拓展课程知识,打牢学生语文学习基础。
43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受单一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并不能在课上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点,存在学习方面的问题。教师只有将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应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文章立足初中语文实际教学情况,论述了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从融合先进教学技术、组织多样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评价四个层面提出教学建议。
46
新课程标准改革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要求。文章提出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问题,结合群文阅读教学现状探究语文课堂群文阅读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围绕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实践应用展开探究。
207
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信息、分析理解、思考感悟等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阅读教学只有解决了为什么读、怎么样读、通过读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问题,才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和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路上走得更远。
61
群文阅读既是增加初中生语文阅读数量的一项活动,也是增强其阅读与语文学习质量的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还对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具有较大作用,有利于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提升文学水平。因此,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可将群文阅读置于重要位置。
77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引入文本细读,能使学生深入挖掘诗词的内涵与意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本文针对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结合实践探究策略,给出建议,以供参考,即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知古诗词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研读,理解古诗词细节;引导学生个性拼读,体会古诗词意境。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不仅注重知识教育,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及其个性发展、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要想实现良好的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同样也是达成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
67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阶段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形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提倡少做题、扩大阅读面、阅读整本书。整本书阅读是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落实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积累语料和人文知识,也是其增进思维、认知能力,培养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的主要途径。
97
5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育也在不断更新和改革。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文学教育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学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也是对社会生活和人性的反映和批判。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人文关怀、审美水平和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新课程下,写作是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具体体现,学生唯有掌握写作技巧,才能够更好地观察生活、认识世界、体会认识,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想。然而,当前学生的写作技巧普遍不高,很多学生采取平淡无奇的叙述手法写作文,内容空洞,不能够凸显出写作的主题,降低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滋养他们的精神世界,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道德品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并巧妙运用这些资源,让德育思想自然地流淌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35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明显,传统的一刀切式教学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通过分层作业设计,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这种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重视教学的个性化和学生差异化,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22
影响因子:1.893
影响因子:1.234
影响因子:0.194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75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