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医学教育之中。教育数字化与智能化是目前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不仅改变着中医临床技能教与学的思维方式,还在不断拓展和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情感、归属、自我实现等需要。实训教学是培养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
56
0
随着当代生物技术和医疗诊疗手段的迅速进步,医学检验领域对专业人才的技艺水准和整体素质设定了更严谨的标准。然而,当前的医学检验技术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技能训练与实际临床运用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断层,这给医学检验教育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26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主干课程,以化学和医学知识为学科基础,通过检测体液中相关物质的浓度,实现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协助治疗方案的选择、优化,并对治疗效果的评估等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课程内容多而繁杂,且比较抽象不易理解[1,2]。
3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灸医籍选读一直作为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必修课,授课内容介于古籍经典与临床基础之间,其教学工作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针灸医籍选读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是“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中的重要内容。
31
为观察疫情期间网络课程在中医院校肾内科教学中的利弊,笔者对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及九年制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考试测评,评估网络课程在中医院校肾内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发挥网络教学在本学科的应用优势,并进一步完善其应用。
17
针灸医籍选读或全篇选用或节选《黄帝内经》《难经》《针灸大成》等针灸古籍经典,对经典的学习与传承是中医药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保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灸医籍选读一直作为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必修课,授课内容介于古籍经典与临床基础之间,其教学工作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针灸医籍选读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是“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中的重要内容。
238
中外医学史是研究中外医学起源、形成与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学科,包括对生命现象与本质认识的演化历程的学习,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进步历史的学习,卫生保健制度建立、发展历史的学习等,是一门需要中医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支撑的学科。
21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以“四新”引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以新理念谋划医学发展,以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发展,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2]。
22
中医学基础课程内容包括中医学哲学基础、中医对人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如何预防、治疗疾病几大模块。只有具备对人的认识这一基础,才能进一步谈及其他。故在哲学基础框架下构建人体系统,是整个中医学基础教学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自主构建脏腑系统模块并对其有深刻认识,实现学以致用,是一线教师需要考量的重点。
34
近年来,无论是西医学还是中医学的医师教育培养,无论是医学院校教育时期还是毕业后教育时期,都越来越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实践教学阶段,是培养医学生及规培医师临床思维能力的关键窗口;正确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有助于医学生及规培医师日后临床能力的稳固提升[1]。
39
自教学大纲将西医外科学渗入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以来,中医外科学从核心课程退居为临床选修课,课时缩减,以至于学生对课程重视度下降,产生焦虑、困惑、无奈等厌学情绪,部分学生出现课堂玩手机的恶习,甚至认为中医外科学知识、技能陈旧落伍。
16
毕业后医学继续教育包括住院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合格医师是现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培)的核心目标。放射肿瘤学是专科性强的交叉学科,放射肿瘤科住院医师的培养难度大、周期长,特别是技能培训中的放疗靶区勾画及剂量换算等专项操作,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较好掌握[1]。
38
麻醉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学至关重要[1]。作为一门医学专业,麻醉学不仅需要学员具有过硬的知识和技术,更需要具有优秀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思政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价值理念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优秀的医德医风。
146
牙周病学是一门以诊治牙周组织疾病为目的的临床学科,其专业性较强,对医学生的技能操作要求较高。在“互联网+”作为新兴教学媒介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体现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口腔医学人才,口腔教学模式正在不断发生变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口腔医学教学中,其包含线上教学平台和线下传统课堂。
20
2021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应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培养模式[1]。这一方案的提出推动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职业教育应致力于提高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实现从学校到岗位零距离。
影响因子:0.453
影响因子:0.340
影响因子:0.359
影响因子:0.500
影响因子:0.614
影响因子:0.331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